第一三九章 折腾,就折腾吧(第2/4页)

荀罂看着王子伯骈,心中暗暗得意。为什么得意呢?后面再说。尽管心中得意,表面上还是要装出义愤填膺的姿态来。

“忽悠,接着忽悠。”荀罂开口了,口气很生硬,“要是什么事情都是老百姓做主,你们早喝西北风了。楚国人讨伐你们,你们连个求援的使者都没派来,直接就投降了,然后派你来忽悠我们。你们根本就是想投靠楚国了,瞧不起我们是吗?不好意思,我们只好在你们的城下相见了。”

威胁,赤裸裸的威胁。

还好,荀罂并没有为难王子伯骈。

【晋国人也要忍】

子驷说对了,晋国粮食歉收。

正因为粮食歉收,当晋国驻楚国地下办事处加急快报报告了楚军要出兵讨伐郑国的时候,荀罂很犯愁。出兵吧,正闹饥荒呢;不出兵吧,又会失去诸侯的信任。怎么办?荀罂很担心郑国来求救,他在内心里盼望郑国干脆投降算了。

结果,郑国真的投降了。

如果郑国来求救,而晋国不出兵,那就是晋国不道义了;可是如今郑国直接投降了,嘿嘿,那就是郑国不地道了。可是就算郑国不地道,荀罂也知道晋国不可能现在就出兵讨伐郑国。

要忍,即便是超级大国,有的时候也要忍。

有一个国家一直在关注着晋国,如果说楚国与晋国之间是争霸,那么,这个国家与晋国就是纯粹的仇恨了。哪个国家?猜对了,秦国。

秦国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找晋国人报仇,晋国粮食歉收的情报第一时间到了秦国,郑国投降楚国的消息也第一时间到了秦国。

“该死的晋国人,想不到你们也有装熊的一天。好啊,我们报仇的机会到了。”秦国人非常高兴,他们看到了机会。

这个时候,秦国的国君已经从康公传到了共公,从共公又传到了桓公,从桓公又传到了景公。每一任国君在鞠躬尽瘁之前给儿子留下的遗言都只有六个字:找晋国人报仇。

秦景公决定要趁这个机会攻打晋国,可是,单打独斗还是没信心,怎么办?找楚国人两面夹击晋国人。

秦景公派了大夫士雃(音千)前往楚国,请求楚国出兵两面夹击晋国。士雃就是士会当年留在秦国的儿子的后代,说起来,晋国也是他的祖国。

“不可。”子囊拒绝,他知道晋国人的实力,更知道超级大国之间要避免直接的对抗。“晋国虽然受了灾,但是有晋国国君的英明领导,上下又很团结,此时攻打他们占不了什么便宜,反而会引来更激烈的报复。”

楚共王瞥了他一眼,对士雃说:“士大夫,回去告诉你家主公,楚国永远与秦国站在一边,秦国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敌人,何况晋国本来就是我们的敌人。你们尽管出兵,楚国会出兵配合你们。”

士雃屁颠屁颠回去了,任务算是完成得很好。

“大王,我们真的要出兵?”子囊觉得这不像楚共王的风格,所以他困惑。

“老弟,你看你是越来越憨了,快赶上宋国人了。秦国要打晋国人,为什么不让他们打?咱们不支持,秦国人就不敢打。所以,咱们一定要出兵。不过,咱们出兵,就到武城(楚地,属今河南南阳),然后按兵不动,让秦国人去跟晋国人拼命,哈哈哈哈……”楚共王笑了起来,他为自己的计谋而高兴。

子囊恍然大悟,他觉得楚共王真的很高明。不过他随后皱了皱眉头,因为他知道,靠这些小聪明,是斗不过晋国人的。

第二年秋天,秋收之后,秦国人出兵了。

晋国的收成不错,但是饿了一年的晋国人没有心思跟秦国人交手。荀罂下令坚壁清野,不要跟秦国人作战。

秦国人在晋国没有遇到抵抗,可是他们也很难受。再一打听,说是楚国人出兵了,但是全都待在武城,没有任何发起进攻的迹象。

“该死的楚国人,忽悠我们。看来,不仅晋国人,哪个国家的人都不能相信啊。”秦景公发出叹息,急忙撤军回国了。

越是超级大国,就越是不能相信。

【君子劳心 小人劳力】

到了十月,晋国人缓过气来,晋悼公决定讨伐郑国。

憋了一年的气,晋国人再次号令天下,于是所有盟国都不得不派兵协同晋国。

晋国军队推进到了虎牢,然后四军加上各诸侯的军队,准备分别进攻郑国都城荥阳的四门。

郑国人在城头上看去,联合国军队乌泱乌泱的,比楚国军队多多了。六卿紧急会议立即召开,不用商量,大家一致同意投降。

郑国投降了。

可是,郑国人想投降,晋国人还不一定想受降呢。

“不行,郑国人总是忽悠我们,我看,我们还是继续攻打他们,这样楚国人会来救他们,然后我们在这里与楚国人决战。”荀偃建议。他的思路,跟当初楚庄王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