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阏与之战:秦军最惨痛的大败(第6/8页)

白起经此一战,军威大震,又乘胜进攻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并于公元前278年攻克郢都,迫使楚顷襄王将国都迁到陈(今河南省淮阳)。秦国遂在鄢、郢之间的富庶地区设置了南郡,而白起因此大功被封为武安君。

值得一提的是,白起所率攻楚的秦军部队,最多不到十万人,在不到两年时间内,便向西攻到了夷陵(今湖北省宜昌),焚烧了楚国先王的陵墓;向南攻到了洞庭湖以南;向东攻到竟陵(今湖北省潜江),再转向东北,攻至安陵(今湖北省云梦)、西陵(今湖北省新洲),为秦国扩地数百里。后来白起分析这一段战事,认为秦军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战绩,主要是因为楚国人心涣散,城池破败,既无良臣,又无守备。秦军素以斩首为功,白起更是杀人成性,但是在这两年攻楚的战争中,攻占了数十座城池,除了水淹鄢城数十万军民外,竟无一斩首记录。解释只有一个,这些城池基本上是主动开城投降的,以至于白起都找不到理由来杀人。

三年前,楚顷襄王雄心勃勃弯弓射大雕的时候,恐怕没有想到这样的结果吧!

阏与之战:狭路相逢勇者胜

秦国的战车滚滚前进,在破灭了楚顷襄王的大国梦之后,又转头向东,再次将矛头对准了魏国。

公元前277年,魏昭王去世,其子魏安僖王(魏圉)即位。

公元前276年,白起伐魏,取两城。

公元前275年,秦相魏厓亲率大军伐魏,攻至大梁城下。韩国派大将暴鸢率军来救,被秦军击败,斩首四万。暴鸢逃至启封(今河南省开封),秦军追击而至,迫使魏国献出温地(今河南省温县)求和。

秦国之所以围攻大梁而不下,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魏厓有私心。据《战国策》记载,当时秦国围攻甚急,大梁朝不保夕。魏安僖王派了一名说客到秦军大营游说魏厓,认为魏厓已经获得了穰、宛、陶、许等一大批封邑,秦王都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主要就是因为大梁未下。一旦大梁沦陷,魏国灭亡,秦国就将陶地与本土连在了一起,秦王肯定会提出收回陶地。从魏厓的个人利益考虑,还是不要攻取大梁为宜。

二是秦国担心攻克大梁会引起东方诸国的共同警惕。当时就有人劝秦昭王,将天下比作一条蛇的话,魏国就是蛇的腰身,打蛇头,蛇尾来救;打蛇尾,蛇头来救;打蛇腰,则首尾都来救,这是常识。秦国攻打魏国,等于告诉诸侯,秦国要截断天下的脊梁,那么山东各国必定倾力相救,魏国也会拼死抵抗,对秦国必定大大不利。

因为上述两个原因,秦国在攻打魏国的时候,保持了一定的节制,有意放过了魏国一马。

但是,到了公元前274年,秦军又卷土重来了。秦昭王通过外交手段迫使韩国服从,派客卿胡阳率领大军越过韩国领土,攻克了魏国的卷(今河南省原阳)、蔡(今河南省上蔡)、中阳(今河南省中牟)、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四城。

在秦国的强大攻势下,魏国不得不向赵国靠拢。公元前273年,赵、魏联合进攻韩国的华阳(今河南省新郑),韩国向秦国救援。魏厓亲率大军,兵分两路,一路由白起率领,一路由胡阳率领,在华阳城下大败赵魏联军。魏军被斩首十三万,魏将芒卯逃脱;赵军被斩首两万,赵将贾偃战死。秦军乘胜追击,再度围攻大梁。魏国不得不割让南阳给秦国,秦国才退兵。

公元前272年,秦国以南阳和宛为中心,建立了南阳郡。

华阳之战是自伊阙之战和攻克郢都后,秦军在白起领导下取得的又一重大胜利。经此三战,白起牢固树立了战神的地位,也使得山东各国不约而同地患上了“恐白症”。

华阳之战进一步削弱了魏国,实际上已经打断了天下的脊梁。战后,秦国对赵国采取拉拢策略,双方互派质子,以示友好。赵国向秦国提出,将原来秦国占领的蔺、离石、祁三城归还给赵国,而赵国将焦(今河南省三门峡)、黎(今河南省浚县)、牛狐(今不详)三地给秦国作为交换。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秦国派到赵国去的质子,是秦昭王的孙子,名叫异人。异人的父亲嬴柱,是秦昭王的幼子,被封为安国君。嬴柱有子二十余人,异人最不受宠爱,因此被派为人质。然而,正是这位异人,在赵国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嬴政,后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而异人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

这是后话,先且带过。

秦国人也很守信,按照赵国的要求归还了三座城池。出人意料的是,赵国违背了诺言,拒不交出焦、黎、牛狐等三城。秦昭王派大臣到赵国交涉,也没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