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黄金年代(第4/16页)

2

起初,黄金年代这股惊人的爆炸增长之势,似乎仅是过去增长的重复,只不过这一次幅度尤为巨大而已。1945年前的美国,即曾经历这股蓬勃的增长;如今美国这个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发展的典范模式,正向全球各地蔓延。就某种层次而言,这个现象的确属于一种国际化的趋势。比如汽车时代早已在北美降临,可是一直要到大战之后方在欧洲地区出现,并在更以后的时间,才以比较缓和的姿态出现在社会主义的世界以及拉丁美洲的中产阶级之中。与此同时,对地球上绝大多数的人们而言,卡车和公共汽车,则在低廉的油价之下成为大众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如果西方富裕社会的兴旺,可以以私有汽车的增长率衡量——以意大利为例,即由1938年的75万辆激增为1975年的1500万辆(Rostow,1978,p.212;UN Statistical Yearbook,1982,Table175,p.960)——那么众多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则可由观察其卡车数量的增加速度而得。

世界经济的大繁荣,就美国而言,是继续以往的增长趋势,就其他国家地区而言,则是一路急起直追。亨利·福特提出的大量生产模式,跨洋越海,成为新兴汽车工业忠实遵循的不二法则。而在美国本土,福特式教条则延伸至其他生产和制造行业,从房屋兴建,以至快餐食物,五花八门不一而足(麦当劳的兴起,可谓战后一大成功范例)。过去仅为少数特殊阶层生产或服务的产品,如今开始大量生产,向广大的群众推出,带着大规模人潮涌向阳光海岸的旅游业即为一例。大战之前人次,北美地区前往中美及加勒比海的观光旅客,每年最多不超过15万人次;可是1950—1970年20年间,这个数字却从30万人次暴增为700万人次(US Historical Statistical,p.403)。至于前往欧洲地区旅游的数字,自然更为惊人。单以西班牙一地为例,该国直到50年代后期为止,毫无大规模旅游业可言,但是到80年代末期,每年却迎来5400万人次以上的游客(Stat.Jahrbuch,1990,p.262)。以往被视为豪华奢侈的享受,如今已成为家常便饭,标准的生活舒适条件,至少在富国如此,如冰箱、家用洗衣机、电话等等。1971年时,全球已有2.7亿部电话机,主要是在北美和西欧地区,而其扩展之势,更以加速度的比例增加,10年之后,即已倍增。在发达国家,平均每两人便有一部以上的电话(UN World Situation,1985,Table19,p.63)。简言之,这些国家的居民,如今已经可享用他们父辈中只有极富之人才能拥有的种种享受,其中当然只有一事例外,这些“服务”的提供者,已由机械代替了仆役。

更有甚者,我们对这一时期最为深刻的印象,莫过于其中经济繁荣的最大动力,多是来自科技方面的种种突破与革命。科技不但将众多旧有产品改良,并且进而促成大量新产品的出现,其中许多是闻所未闻,在战前甚至是难以想象的新发明。某些革命性的产品,如命名为“塑料”的合成物质,是于两次大战之间研发而成。有些则已经进入商业生产的阶段,如尼龙(nylon,1935)、聚苯乙烯(polystyrene)、聚乙烯(polythene)等。另外有些产品,如电视机,以及磁性录音带的技术,此时却才刚刚结束试验的阶段。此外大战时对高科技的需求,更为日后的平民用途开发了众多革命性的处理过程,例如雷达、喷气式引擎,以及为战后电子产品与信息科技奠定基础的各种重要观念与技术。这方面的发展,以英国表现为最强(后由美国接手延续),远胜一心以科学研究为目标的德国人。如果没有这些战时打下的研究基础,那么1947年发明的晶体管,以及1946年发明成功的第一部民用计算机,必将延后多年方能出现。也许是幸运,首次于战时为人类所开发,却使用于毁灭用途的核能源,就整体而言,始终停留在平民经济的范畴之外,唯一的最大功用,仅在全球电力生产方面略尽其能(至少到黄金年代为止均系如此)——1975年,核能发电约占全球发电量的5%。然而种种发明创新问世的年代与目的,无论是出于两次大战之间或之后的科学研究,或基于两次大战之间的技术甚或商业开发,甚或来自1945年后突然猛进的“大跃进”时期,例如50年代发明的集成电路,60年代的激光技术,以及各项由太空火箭衍生的技术发明,就我们探讨的宗旨而言,其中先后分野其实并不重要。但是有一点不同,那就是黄金年代的繁荣,对种种甚至常人难懂的先进科学研究倚重之深,胜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高深专业的科研技术,如今往往在数年之内,即可于应用领域找到实际用途。两百年来的工业发展,甚至包括农业在内,终于开始决定性地跨越了19世纪为我们设下的技术藩篱(参见第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