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中的传媒话术(第2/2页)

于是,辛亥革命爆发后站在中华民国立场发言的第一份报纸—《大汉报》诞生了。当石庵与外国朋友谈话时已是中午一点钟,而至下午五点钟,《大汉报》将于十五日出版的预告已经贴到汉阳街头。十四日晨,即有民众赴歆生路余庆里(石庵住所,亦报社办公室)询问明日是否真能出报,石庵曰:“然。”民众当即付款预订。来询者络绎不绝,“迨晚愈众,几有破门之势”。当晚,石庵“遂从事编辑”。今语云采编一体化,石庵则采编一人化,自谓“自社文(今曰社论)起至于各种新闻,乃悉出余一人之手,亦可笑也”。依石庵之意,出报主要为了释外人之疑,能卖数千份已不得了,孰料一日之内,竟售出两万份。尤令人开怀的是,读报后专程来报社“称贺”的外国朋友有二百人之多,“入门皆脱帽呼‘恭喜革命’”,乃如过年一般喜庆。盛情如是,石庵不敢辜负读者,思“一人之力万不济”,遂于三日内,邀得报界同人襄助,计主笔一名、经理一名、采访(今曰记者)六名,组成稍称完备的编辑部,方令《大汉报》实现可持续发展。明日,军政府特将《大汉报》社设为“汉口秘密机关”,授权发布官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