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第2/5页)

元狩二年,公孙弘患病,终于以丞相的身份死去。他儿子公孙度继承平津侯的爵位。公孙度任山阳太守十多年,因犯法而失去了侯爵。

主公偃是齐地临菑人。他学习纵横家的学说,晚年才学习《周易》《春秋》、诸子百家的学说。他游学于齐地那些儒生中间,没有谁肯厚待他。齐地那些儒生一起来排斥他,使他无法留在齐地。他家境贫穷,向人家借贷也没法借到,于是游学到北方的燕、赵、中山等地,各地都没有谁能厚待他,他做客很艰难。孝武帝元光元年间,他认为诸侯中没有值得去游学的,就向西进入函谷关,去拜见卫青将军。卫青将军多次向皇上推荐他,皇上不肯召见他。他的钱财很少,留在长安很长时间,许多达官贵人的宾客们都很讨厌他,于是他就向皇帝上书。早晨递上奏书,傍晚时皇帝就召他进去相见。他所说的九件事,其中八件是法律条令方面的事,一件是劝谏攻打匈奴的事。其原文说:

我听说圣明的君主不厌恶深切的谏言而来广泛地观察,忠诚的大臣不敢逃避重重的处罚而直言进谏,所以事情没有失策而功名流传万代。如今我不敢隐讳忠心、逃避死亡而来献出我愚昧的想法,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稍微考察一下我的想法。

《司马法》上说:“国家虽然大,如果喜欢战争就一定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如果忘记战争就一定有危险。”天下已经平定,天子高奏《大凯》的乐章,春秋两季分别举行狩猎活动,诸侯在春天整顿军队,在秋天训练军队,是为了不忘记战争。况且发怒是悖逆的行为,兵器是不祥的东西,争斗是最末的节操。古代君主一发怒就一定尸首伏地流血遍野,所以圣明的天子对发怒的事非常慎重。致力于战争取胜、穷兵黩武事情的人,没有不招致后悔的。从前秦始皇凭借战胜的兵威,蚕食天下,吞并了交战的国家,统一了天下,功业和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相当。他追求胜利没有休止,又想攻打匈奴,李斯劝谏说:“不可以攻打匈奴。匈奴没有城郭居住,也没有堆积的财物可守,流动迁移,像鸟飞一样,难以得到他们并加以控制。如果派轻便军队深入匈奴,粮食必然断绝,如果携带军粮来进兵,粮重难运,解决不了问题。得到了他们的土地也无利可图,遇到他们百姓,也不能役使而加以守护。战胜了就一定要杀死他们,这不是作为百姓父母的君主所应做的事。使中国疲惫,而以攻打匈奴作为愉快的事,这不是好的计策。”秦始皇没有听从,于是派蒙恬率领军队攻打匈奴,开辟土地千里,以黄河为国界。那里土地本来就是盐碱地,不生长五谷。接着,秦始皇调发天下成年男人去守卫北河地区。军队在旷野驻守了十多年,死的人不计其数,始终没有能渡过黄河向北进军。这难道是人马不足,装备不齐备吗?这是形势不允许呀。秦始皇又使天下百姓急速转运粮草,从黄县、腄县和琅邪郡靠海的地方起,转运到北河,一般是发运三十钟粮食,到达时才得到一石。男人努力耕田,满足不了粮食的需要,女人纺线绩麻,满足不了军队帷幕的需要。百姓疲惫不堪,孤寡老弱的人得不到供养,路上死的人一个挨着一个,就是由于这个原因,天下才开始反叛秦朝。

等到高皇帝平定了天下,占领了边境的土地,听说匈奴聚集在代郡的山谷以外,就想攻打他们。御史成进谏说:“不可以进攻匈奴。匈奴的习性,像野兽聚集和鸟儿飞散一样,追赶他们就如捕捉影子一样。如今凭借陛下的盛德去攻打匈奴,我私下里认为是危险的。高帝没有听从,于是向北到达了代郡的山谷,果然发生了平城被围的危险。高皇帝大概十分后悔,于是派刘敬去缔结和亲的盟约,这以后,天下的百姓忘记了战争之事。所以《孙子兵法》上说:发兵十万,每天耗费千金。”秦朝经常聚集民众、驻扎军队几十万人,虽然有歼灭敌军斩杀敌将、俘虏单于的功劳,但也正好足以结下深仇大恨,不足以抵偿天下耗费的财物。这样上使国库空虚,下使百姓疲惫,扬威于外国而称心快意,并不是完美的事情。匈奴难以得到而控制住,这并非一代的事。他们偷盗侵犯驱驰,以此作为职业,天性本来就是这样。上自虞舜、夏朝、商朝和周朝,本来就不向他们征课赋税,不对他们督察责罚,只把他们当作禽兽看待,而不视为人类。上不借鉴虞、夏、商、周的经验,下却遵循近世的错误做法,这是我最大的担忧,是老百姓感到痛苦的事。况且战争时间长了,就会发生变乱;做事艰苦,思想就会起变化。这使得边境的百姓疲惫愁苦而产生离心,将军和官吏们互相猜疑而与外国勾结,所以尉佗和章邯才能成就他们的个人野心。秦朝政令所以不能推行的原因,是因为国家大权被这两人瓜分,这就是政治得失的证明。所以《周书》上说:天下安危在于天子出什么样的号令,国家存亡在于天子用什么样人物。希望陛下仔细考察这个问题,稍微加以注意,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