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官僚的“殉节”(第2/4页)

最应该殉节的是各地的封疆大吏们,包括总督、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等。他们受恩最重,得到的好处多,且守土有责。遗憾的是,他们中的多数人都像湖广总督端澂那样,还没见到起义军的影子,就带着家眷和细软开溜了;少数人则剪掉辫子,跳入革命阵营,咸与维新了。

地方大员中为清朝殉节的第一人是西安将军文瑞。他是满人,在西安光复后固守旗城顽抗,城破后又组织满人巷战,战至八旗子弟死伤惨重。部下见败局已定,劝文瑞逃跑。文瑞说:“吾为统兵大员,有职守不能戡乱,重负君恩,唯有死耳!”文瑞口授遗书后从容整理衣冠,投井自杀。文瑞是清朝的世袭男爵,殉节是理所应当的。辛亥革命前后,社会上反满排满情绪严重,一度流传“杀尽满人”的谣言,因此不少地方的满人虽然早已不习鞍马,为了身家性命依然拼命抵抗。文瑞的“殉节”可能也带有“自卫”的功利目的,“忠君报国”的色彩没有想象的那么浓。如果革命党人做好解释工作,礼遇满人,说不定文瑞也会选择和平缴枪——就像绝大多数满人军官做的那样。西安左翼副都统克蒙额、右翼副都统承燕也自杀殉节。

辛亥革命中,满人激烈顽抗的另一座城市是福州。八旗子弟和起义新军在城内外爆发激战。满人、闽浙总督松寿在清军失败后,吞金自杀殉节,谥“忠节”。福州将军朴寿兵败后被俘,企图逃跑被即行正法,也算是殉节,谥“忠肃”。此外,珍妃的堂兄志锐在革命前夕出任伊犁将军。别人劝他别去上任,志锐毅然决然地跑到新疆上任,积极武装满人和蒙古人,监视压迫新军官兵,结果激发矛盾,在新军起义中被杀,也算是殉节。

在富庶的江浙地区,只有镇江副都统爱新觉罗·载穆一个人殉节。载穆是皇族,在辈分上还是溥仪的叔叔,殉节本是应当的。其实在八国联军攻破北京的时候,载穆就“殉节”了一次,只是被人及时救了回来,没死成。这一次,镇江城内外都热情响应革命,麾下的满人官兵都一心开溜或者投降,就剩载穆一个人还效忠皇帝,所以当载穆自杀的时候,再也没有人来救他了。据说,载穆死前还对左右说:“吾上负朝廷,所欠止一死耳!”他可能是革命中唯一殉节的皇族成员。

署荆州左翼副都统恒龄的殉节,最热血激昂。当湖北革命旗帜飘扬的时候,恒龄选了一个早晨,穿戴好官服,端坐在堂上,拔出手枪对着胸口就是一枪,堪称壮烈。清朝追谥他“壮节”。他死后第三天,上司——荆州将军连魁与同事——右翼副都统松鹤就大开城门,投降革命党人了。同省的安陆知府桂荫顽抗了很长时间,最后起义军围攻知府衙门、劫走了他的印信,桂荫带着妻子富察氏逃入文庙,夫妇俩一同缢死在文庙大殿中。以上说的都是殉节的中高级满人官员。

第一个“殉节”的汉人地方大员是山西巡抚陆钟琦。不过,陆钟琦不是自尽,而是被起义军乱枪打死的。其实,陆钟琦在太原起义爆发时刚刚到任一个月,一直徘徊在顽抗、响应起义和挂印逃跑三个选择之间。起义突然爆发了,陆钟琦、妻子唐氏、儿子陆光熙和多名仆人被杀,孙子也被刺伤。陆钟琦阖门遇难,立刻被清政府树立为“正面典型”,说他“满门忠烈”。陆钟琦获谥“文烈”,陆光熙获谥“文节”,唐氏也得到旌表。其实,陆钟琦的儿子陆光熙是留学日本的新派人物,赞成革命,是来山西劝说父亲起义的,结果被起义同志误杀,竟然被清政府拿来当典型用了。

江西巡抚冯汝骙是个“淡定哥”。革命爆发后,他不战、不降、不跑,待在南昌纹丝不动。一方面,冯汝骙知道无力阻挡革命,不愿意与革命为敌;另一方面,他又念及朝廷的“恩遇”,不愿意响应革命,干脆以不变应万变。江西独立后,各派势力不仅没有动冯汝骙,还要推举他为都督。天上掉馅儿饼,冯汝骙却不能“淡定”了,溜出南昌向北方逃去。逃到九江,冯汝骙被起义军扣留,软禁在客栈。其实未必有生命之虞,冯汝骙却杞人忧天,服毒自杀了。江西独立时,他不在南昌殉节;起义军要推举他为都督,他却自尽在逃跑的途中,实在算不上是为清朝尽忠。清廷诏谥“忠愍”。

虽然殉节的汉人官员没有满人官员那么多,但在革命期间,抵抗革命军最有力的恰恰是汉人将领。比如,辛亥革命只在两个地方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一处是武汉,一处是南京。在两地指挥清军顽抗的恰恰是两个姓张的汉人将领,武汉是张彪,南京是张勋。两人都出身贫寒,有着悲惨的童年和少年,青年从军,扛枪吃粮,不想在清末的乱世中平步青云,做到了封疆大吏。社会地位的巨大跃升,反而让这两个汉人穷人家的孩子对清王朝感恩戴德,卖力地组织抵抗。而那些出身豪门的官僚们,没有切身体会,对朝堂的感情也不深,该跑的跑,该降的降。在革命气氛浓厚的广东,就有这么个例子。潮州总兵赵国贤是河南项城的汉人,小时候靠为别人佣耕为生,当兵吃粮后步步升至总兵。民军围攻潮州时,赵国贤率兵顽抗,失败后面向北方磕头说:“臣以一介武夫受恩深重,待罪海疆二载,于兹力尽声嘶,外援不至。死不足惜,但苦吾民耳!”最后上吊殉节,谥号“忠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