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京北回族第一村 黄炳成、李守勋口述

时 间:2003年5月23日

地 点:阳坊大都饭店

访谈者:定宜庄

[访谈者按]西贯市是个村子,位于昌平区阳坊镇,注217与海淀区接壤。清代碑文中对它的描述是“山川环拱,形势秀雄”,今又有京密引水渠贯穿全镇。这已经属于北京市的远郊区县,按说离本书的主题已经有些远,我之所以将它收入这部书,是因为这个村子实在太不一般。

首先,这个村子是京郊最有历史、最著名的回民村之一,有“京北回族第一村”之称。我在京城做回民的口述,每每听到与这个村子有关的故事,这在拙著《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外城编”中的满恒亮以及本书中的金宝琴口述中都已经多次讲到。该村村民习武,传说康熙朝著名镖师神弹子李五就出自该村,从清朝到民国年间前门西河沿的著名镖局东光裕、西光裕,也都由这个村子的李姓所开,可知它并不是一个与北京城市生活两不相干的村子,我因此想用这篇口述提供的信息,为前面诸位回民的故事加个背景。

其次,西贯市村之著名,还在于它与清朝的关系非同一般。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京师,次日清晨西太后携光绪帝出德胜门西逃,当晚的落脚处就是西贯市。据说这个村的回族村民热情接待了西太后一行,不仅预备了三乘骡驮轿载太后与皇上一路西去,而且派镖头杨巨川护驾,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贯市一夜”。西太后回京后,感念村民“滹沱麦饭”之恩,封杨巨川为四品引路侯,其余随扈者也各予五品官,注218并为该村的清真寺题写匾额,西太后题的是“灵感昭著”,光绪帝题的是“忠输亲上”,肃亲王善耆题的是“清虚味道”,成亲王题的是“奥妙无穷”。这4块匾,20世纪60年代修京密引水渠时,都被劈成包饺子用的案板了。

在前面金宝琴的口述中,讲述了一个与此大体类似只是细节并不相同的故事,事实上这样的故事远不止一个,而令我备感兴趣的,是从北京回民口中讲出来的,是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大多由汉族文人记载的并不相同的历史,以及对同一段历史不同的评价。

30年前我从内蒙古插队返城,曾在紧邻西贯市的苏家坨乡前沙涧村(当时叫大队)当过几年孩子王,闲来无事,经常与同事结伴骑车去阳坊游逛,也经常听当地人讲起与西贯市回民有关的故事,可惜全未往心里去,如今一个完整的也复述不出来了。30年后故地重游,那条京密引水渠旁的小树已经成林。那时候年轻,觉得30年漫长得望不到头,如今回首,方觉30年仅仅是一瞬间。如今,这个在“文革”期间最穷的村子之西,已然矗立起在昌平乃至京城都赫赫有名的“大都”“胜利”两个涮羊肉的饭店。村内的清真寺焕然一新,并且还在扩建。清真寺内有村史展览,文物、图片与说明词俱全。我做口述,并不想重复村史展览已经讲述的内容,而是与前面诸篇一样,想了解村民对这个村子的历史与自己的生活状况,有着何等样的表述。

我对西贯市诸乡老的访谈,正式做了三次,找了梁阿訇、杨学敏、李

西贯市清真寺(定宜庄摄于2003年)

俊臣等诸人,但都不太成功,可用的仅仅是与黄炳成、李守勋二人的那次交谈。感谢阳坊大都饭店的老总周竹旺先生,在“非典”猖獗之时为我安排了这样一个安全、僻静的角落和这样有意义的采访对象,使我在那个举国惶惶的非常时期没有荒废时间。

按,黄炳成先生当时是西贯市的民管会主任;李守勋先生是阳坊中学的教师。

1.有关西贯市由来的传说

黄炳成(以下简称黄):西贯市这儿是交通要道,往南就是北京,往北就是张家口。北京城里好多回民都是西贯市过去的,本村跟北京城的联系也不少,相当多呢。

定:我对西贯市一直特别有兴趣,我知道这地方是一个回民村。我想问问您这里什么时候开始有回民的,把你们了解的情况从头讲讲好吗?

李守勋(以下简称李):这村怎么来的,咱们县上区里编了一本书,这是一本书上介绍的……

定:书上的事咱们不着急,咱们说你们听说的。

黄:要说一开始可能追溯到隋唐,唐朝可能在这边驻过军。我们这个地区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这儿离南口30里地,从这儿往西去有一个叫白羊沟,它也奔怀来,那边从关沟走也奔怀来。注219可是形成这个回民村,大概其在明朝。常遇春他们的军队在这儿驻着呢,可能就留下来了伊斯兰教这回民,这村就留下来。注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