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战争能力:工业变革带来的巨大差距(第12/15页)

到1300年时,蒙古人在夺取了全中国后,军事实力比13世纪中期巅峰时可能有所下降,但依前现代的标准依然令人生畏。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甚至重建了中国水师,修复了自13世纪中期就处于失修状态的战船,据说还在1274年派遣了4 500艘战船,搭载15万士兵远征日本。我为之打0.11分,稍稍低于明朝早期全盛时期,但这只是猜测;估计为0.1分或0.12分也是合理的。

尽管宋朝有不尚武的名声,但在10世纪晚期,其军队仍在迅速发展。据说997年太宗驾崩时,宋军有65万之众;1022年仁宗时,兵力接近100万。11世纪的王安石变法引发了财政危机,使得领军饷的职业士兵逐渐减少而民兵开始增多,削弱了整体力量,但军队依然强大。1081年时,正规军有32万人,还有同样数量的勤杂人员,得到庞大的中央军械库的支持。甚至在12世纪二三十年代,朝廷仍然能向战场上投入10万~20万兵力。

12世纪的南宋统治者为了与女真族作战,大大加强了水师,制造了更大的战船,包括能抵御风浪的明轮船,还研制了许多新武器,如弩炮、火箭和喷火器等。12世纪的明轮船有可能长达60~90米,配有8个轮子,可载700~800名水手。到12世纪30年代时,最大的船的长度超过了100米。到1200年时,一些船甚至装上了铁板,做装甲用。

1000~1200年,宋朝的军事力量显然比当时四分五裂的西方要强大得多。在西方,1000年时军事力量最强的可能是拜占庭帝国,1100~1200年是塞尔柱突厥。我给1000年的拜占庭打0.06分,给1100~1200年的塞尔柱人打0.07分和0.08分。我姑且建议给1000年东方的战争能力打0.08分,给1100~1200年的东方打0.09分。这意味着宋朝的战争能力即使在其巅峰时期,也不及罗马帝国。

然而,唐朝的战争能力更为接近罗马帝国。8世纪早期的文献显示,唐朝有大约50万军队,军队高度集权,有严格的纪律,有长期服役的专业化部队。

唐朝的军事力量依赖于将草原的重型骑兵与6世纪北魏、北周及其继承者隋朝发展起来的大规模步兵结合了起来。这一过程始于5世纪早期鲜卑征服中国北方大部,5世纪晚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其进程,但即使到了6世纪30年代,10万人仍被认为是一支庞大的军队。

直到6世纪晚期,随着中国北方的巩固,才产生了更加强大的军事力量。589年,隋文帝征服南方时,曾在长江流域屯兵518 000之众,并得到有5层甲板的战船的支援。这种战船可载800人,装备有尖刺状的伸臂,可固定住敌方的战船,并供本方士兵登上敌船(令人惊讶的是,听上去很像罗马人在公元前3世纪60年代晚期制造的带有乌鸦吊桥的五桨木船)。

在隋朝建立了庞大的水军,于589年统一中国,于612~614年与高句丽进行了灾难性的战争后,唐朝水军逐步缩小。然而,保留的规模依然算是很大,因为没有国家能从海上对该帝国形成实质性的威胁,(至少到755年前)中国的国内和平也不要求江河上有庞大的武装存在。只有极少数的情况下需要船只,当7世纪60年代与朝鲜的战争重启后,强大的唐帝国也能够在短时间内建造或征用数以百计的船只,发动大规模战役。

755~763年的安史之乱极大地削弱了唐帝国。763年11月,一支吐蕃军队竟然攻破了长安城,而且在接下去的两个世纪里,中国的军事能量都消耗在连绵不断的内战和算是部分成功地抵御吐蕃侵袭的战争中。在中央权威崩溃后,各藩镇还保持着自己的军队,但即使最大的藩镇(例如平卢军)的军队人数也不到10万。而且藩镇的军队普遍装备、补给和统领都很差。

在5世纪早期鲜卑统一中国北方之前,军队规模都相当大,但都远不及唐朝时期战斗力强。例如,公元279年,晋朝召集20万大军和支援战船征讨长江以南地区。这场战争与隋文帝于589年在同一地区为同样目标而发动的战争非常相似,但晋军的人数只是隋军的40%,且组织水平更接近于汉朝而不及隋朝。

在接下去的200年里,骑兵主宰了中国战场。出土文物、陶俑和墓中浮雕提供了大量关于武器的信息,显示4世纪时骑兵普遍使用了马镫。很多坟墓中出土的物证都表明冲击武器和马的护甲越来越普遍地得到应用,说明战术发生了重大变化。

虽然200~400年的战争能力显然有重大进步,给这段分裂时期打分却仍然不容易。东方的军事力量从来没有衰落到西方7~9世纪的羸弱水平,国家的基础设施始终得以保存。即使在4世纪,5万~10万人的军队也比比皆是。尽管攻城器械基本上从北方军队中消失了,但南方的堡垒依然坚固。400年后,军事实力增长得比以前更快。从我给600年的隋朝军队打0.09分回溯,我给500年打0.08分,给200~400年这段时期打0.0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