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喽!穿棉袄、放鞭炮、压岁钱……对不起,您穿错朝代了——春节(第3/4页)

皮草的毛绒面外头,还要再穿一层绸布外衣,这个叫“裼”,把毛毛遮盖住,才是正式的符合礼制的穿法。

什么?您说您是环保人士动物保护主义者,拒绝穿皮草?好吧,好吧,唐朝人也有非动物性的冬衣,不过那一般都是给很穷很穷连羊皮都置不起的人家,您要在大年初一念叨着“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披絮袍烂麻片出门,小心被家人拿棍子抽哦。

冬衣夹层里的植物型填充物,既然不能用棉花,还能用什么呢?最常见的是各种纺线做布的下脚料—乱麻,旧衣里的絮状物,蚕茧的杂质浮丝,最后这种也能精制成比较高级的料子,就是现在说的“丝绵”。

衣服穿好,您蹦跶着出门跑到院里,这时候天刚刚亮,家人又在庭前烧了些爆竹。昨晚是庆除夕,今天就是贺元日了。

唐朝人管大年初一叫元日,也可以叫元旦,跟现在公历一月一日的元旦节不是一回事。家人烧完爆竹,昨晚那几堆大火也基本都灭了,灰堆还冒着青烟,满地碎竹屑。

您突然发现院里多了点儿新东西,是一根很长很长的竹木竿,底部埋扎在土里,竿顶飘悬着纸或者布做的长条形旗子,在寒风中抖动。

您说您认得这个?叫鲤鱼飘?嗯,显然您是经常看日本影视吧。日本人为男孩子过节升立的鲤鱼飘,就是从我国山寨过去的。唐朝人大年初一在院里悬挂起这种幡子,是用来祈福祈长命,没有啥男女不平等的意味。

大门口闹嚷嚷的,一堆人围着看,您也挤过去,原来是家里人正在换桃符,贴门神和春联呢。

桃符,用桃树枝干削成的一对木片,一般涂成红色,挂在大门两边,据说有避邪作用,每年大年初一摘下旧的换上新的。如果实在穷得换不起新的,也得摘下来,重新刷一遍红油漆再挂上去。

最早两片桃符上,一片写“神荼”,一片写“郁垒”,都是传说中能镇恶邪鬼的门神。到了唐朝中后期,由于皇室带头炒作,这哥俩被群众更喜闻乐见的秦琼、敬德代替,而且群众觉得光在桃符上写两个名字不够过瘾,还得把他俩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才够疗效。

至于贴春联,原先一直以为从唐末五代起才有这风俗,不过敦煌出土的文字资料证明,早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就有贴在大门两边的对偶联句出现了。所以您如果穿越到唐朝中后期,很可能大年初一早上,会在自家大门两边发现类似如下的对联:

三阳始布  四序初开

铜浑初庆垫  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  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辟恶  瑞燕解呈祥……

元日早上的一堆应景活动搞完,家里人再相互拜拜年,进门团团坐定,终于要进入过年期间最激动人心的程序了—上菜,开吃!

唐朝人过年都吃啥呢?这似乎是群众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不过其实当家里人开始吃元日团年饭的时候,首先上席的,并不是吃的,而是喝的。

元日要喝几种过年专用饮品,一种叫屠苏酒,另一种叫椒柏酒。屠苏是一种中药剂,由大黄、白术、桔梗、蜀椒、桂辛、乌头、菝葜七种药材混合制成,喝法嘛,有的人是把这种中药提前浸在家中水井里,等元日从井里打水上来喝,也有人是用这药来浸制药酒来喝。

椒柏酒则是用花椒和柏树叶浸泡的酒,据说这两种酒喝了都能驱邪解毒延年益寿,当然想必味道是十分之古怪离奇。

仆人把酒端上席,一一倒好,您闻着那味,正在皱眉头,思考怎么才能偷偷倒掉免喝,却见家里所有长辈都在笑眯眯瞧着您,一家之主更是出言呼唤您的小名,叫您先喝了这酒“得岁”,别人才能喝呢。

这是什么道理?自古上酒席的,不是都敬老尊贤年长者为先吗?哪有年龄最小先喝的道理?这群唐朝人在欺负哥这个穿越者吧……客人您这就想错了,元日饮屠苏椒柏酒,规矩还真是从小孩子喝起,您听家长说了吧:“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146]虽然不给压岁钱,可一家子都在这里祝贺您又长大了一岁呢。

没办法,喝吧。果然是咸涩苦辣,难喝得要死啊。您正苦着脸咂嘴,又一盘气味奇怪的食物端上来了,这个叫五辛盘。

您定睛看去,食案上的陶碟里,一片青青绿绿的生辣气冲天,分别放着五种蔬菜,乃是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北方人叫芫荽或香菜)。过年吃五辛盘就是为了发散五脏郁气,预防时疫,不闹病。来来,动筷子吧,小孩子不准挑食,不吃不行哦!想学蜡笔小新,门都没有。

好啦,好啦,过年的食物也不是都这么奇怪难吃。五辛盘吃完,这不又端上来一盘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胶牙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