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一块充满矛盾和差异的大陆(第6/13页)
丹吉尔市位于里夫山脉以西,是座国际性城市。18世纪和19世纪,驻摩洛哥的欧洲各国使节们常住在这里,因为苏丹不希望各国大使住在他自己的宫廷附近,于是就为他们选定了丹吉尔作为驻地。

沙漠
这片多山的三角地带的前景不会再是一团迷雾了。未来50年内,整个三角地带将全部属于法国,包括我们就要谈到的非洲第二个部分——那片广阔的棕色沙漠,阿拉伯称之为埃兹-撒哈拉,也就是我们现代地图上的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面积几乎和欧洲大陆一样大,位于大西洋和红海之间,其延伸部分越过红海,落户在阿拉伯半岛。在北部,除了有摩洛哥、阿尔及尔和突尼斯这一块三角地带外,还有地中海为其北界,南至苏丹。撒哈拉虽是高原地形,但不是非常高,最高海拔只有1200英尺,古老山脉被风雨剥蚀后的遗迹随处可见。撒哈拉沙漠有相当多的绿洲,寥寥无几的阿拉伯人就靠着这些绿洲的地下水勉强维持生活。撒哈拉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英里0.04人,这就意味着撒哈拉确实是荒无人烟。在撒哈拉沙漠中的游牧部落中,最广为人知的要数图阿雷格人(西撒哈拉和中撒哈拉的柏柏尔族人),他们是非常出色的战士。另外,住在撒哈拉的还有闪米特人(或阿拉伯人)、含米特人(或埃及人),以及苏丹黑人的混血民族。
法军中的外籍兵团负责观光旅游者的安全,他们做得非常出色。这些法国外籍兵团的士兵(他们从未获得许可踏上法国土地)或许有时候有些粗鲁,但他们碰到的难题也很棘手。和欧洲一般大的地区的治安,仅靠少数几个人来维持不同,这是很难做到的事。因此,很少有人愿意应征担当此任。
古老的沙漠商队渐渐被淘汰了,马达驱动的汽车取代了气味难闻的骆驼。对于漫长的旅途来说,汽车不仅运输成本低得多,而且又非常安全可靠。昔日成千上万只骆驼聚集在廷巴克图,为住在撒哈拉西部的人们运送食盐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沙漠中的绿洲
1911年以前,撒哈拉大沙漠邻接地中海一带,一直由本地的一位帕夏(旧时奥斯曼帝国和北非高级文武官员的称号——译者注)统治,最高统治者是土耳其的苏丹。就在这一年,法国一方面想将摩洛哥据为己有,另一方面又极力避免与德国发生冲突。当意大利得知这一消息时,猛然想起利比亚(的黎波里的拉丁名字)曾一度是一个非常繁荣的罗马殖民地,于是机不可失,他们也渡过地中海,占领了这块40万平方英里的非洲土地,在此插上了意大利的国旗。然后,他们又彬彬有礼地问全世界该怎么处理这个局面。没有哪个国家对的黎波里(这片沙漠既没有铁也没有石油)特别感兴趣,所以就听任这些恺撒的后裔们顺理成章地占有这块新殖民地。现在,他们正忙着修筑公路,并准备在此地种植棉花,为伦巴第的纺织工厂提供原料。
意大利的这块殖民试验田的东面是埃及。埃及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地理位置。埃及就像一个孤立的岛屿,西部有利比亚沙漠隔断、南部的努比亚沙漠是它的天然屏障,红海和地中海是它北部和东部的自然屏障。历史上的古埃及是法老的领地。所谓一个古代艺术、知识及科学的巨大宝库,其实只是一块沿着河流两岸展开的非常狭长的土地,这条河流和我们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一样长。如果不包括沙漠地带,真正的埃及面积比荷兰还小。荷兰只能供养700万人口,而肥沃的尼罗河流域却能使两倍于此的人口丰衣足食。等英国人建造的大型灌溉工程竣工后,尼罗河流域将可以供养更多的人口。但是,这里的农民(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穆斯林)只能死守着农业,因为埃及既缺乏煤又没有水力资源,发展工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自公元8世纪以来,伟大的穆罕默德西征之后,埃及就一直是土耳其的属地,它由土耳其驻埃及总督和埃及自己的国王共同管理。1882年,英国借口埃及财政情况糟糕透顶,强大的欧洲国家有权干涉,攻占了埃及。世界大战(指第一次世界大战——译者注)后,“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英国人不得不宣布放弃在埃及的管辖权。埃及再次获得了独立,有权同其他国家签订除商业条约外的各种条约,如果要缔结商业条约,则必须首先提交英国讨论。英国军队撤出了除塞得港以外的所有埃及城市,但保留其在亚历山大港的海军基地。这是因为自从尼罗河三角洲上的达米埃塔和罗塞塔丧失了重要性以后,亚历山大就成为地中海上的重要商业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