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皇帝”的正面与反面(第3/3页)

最终,杜月笙带着全家,选择了他认为相对自由的香港。

只过了两年。

1951年8月16日,患有严重哮喘的杜月笙到了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临终之时,他完成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分遗产。偌大杜家产业,最后拿出来的钱,是11万美元——10万美元是杜月笙当初存在宋子文那里的,多出来的1万美元,是宋子文帮他理财的盈余。

当时杜月笙在上海随便卖掉一套名下的宅子,就是60万美元。

但钱就是这么些了。杜月笙的安排是:每个老婆各一万美元,长子一万美元,未出嫁的女儿拿6000美元,出嫁的拿4000美元。

窘迫至此,但杜月笙没有忘记去做第二件事:他让子女把别人给他们家打的所有欠条,全部烧掉。其中国民党保密局上海站站长王新衡的欠条上面,就写着500根金条。

“我不想我的后代一直追着人家讨债。”这是杜月笙的解释。

而关于杜月笙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可能很多人都猜不到。

根据他的女儿杜美如回忆,那句话是这样的:

“我没有希望了,可你们有希望,中国还有希望。”

馒头说

历史很容易被掩盖住应有的残酷。

以前读书时,教科书上一直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没有什么感觉,但只有看到那些死尸满地的照片,才会感到触目惊心。

就像我们一直说杜月笙儒雅如名士,但如果我们当时就站在活埋汪寿华的现场,又是怎样一种毛骨悚然?

杜月笙诚然称得上是别人评价的“三百年帮会第一人”,有他的机敏,有他的睿智,更有他的深明大义。但同时,也不能忘了他背后的残酷、贪婪、血腥,以及靠黄赌毒发家的原罪。

这正是杜月笙一生最终以遗憾收场的关键所在。

其实功成名就后的杜月笙,无时无刻不在想“洗白”。为此他褪下黄金大戒指,穿起青布长衫,结交文化名人,讨好两路政党,为国家和民族拼尽全力,尽力想博个好人缘,好名声,好归宿。

但最终,杜月笙发现,自己原先怎么做的,已注定后来人家怎么看他。

就像那句被说烂的台词: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以杜月笙的睿智和格局,最终他以一个黑社会大佬的身份,历经抗战和内战,游走于国共两党,得到善终,已属罕见。

但以杜月笙当时的财富和声望,他最终的遗愿只是:能落葬上海浦东的高桥老家。

而这个愿望,到今天还没有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