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绚烂多姿的民间艺术(第2/3页)

传统剪纸之一

在西安附近,旧时人们的窗户多是纸糊的,白白的纸,显得过于单调,也不吉利。于是心灵手巧的女子就剪出红色的四喜娃娃,或者剪一只美丽的蝴蝶,贴在窗上,作为窗花,于是平凡的窗子便有了灵气。

传统剪纸之二

旧时姑娘家们做鞋子或者是做衣服,喜欢在上面绣花,绣花一般要有花样子。这花样子就是通过剪纸得来的。而中国的喷漆艺术,也需要剪纸作为模型。

围绕剪纸,中国古代还形成了很多风俗。如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是春天来到的日子。为了庆祝这一日子,人们举行各种仪式,剪纸在这里就派上了用场,人们用画图来表现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姑娘们将剪纸戴在头上作为饰物,迎春的人们将剪纸贴到了春幡——春天的旗帜之上,有的还将剪纸挂在柳树上,以为迎接春天之礼物。

中国古代有制作灯笼的习俗,每逢节日和喜庆日子,必挂灯笼。有悬挂的大红灯笼,有可以转动的走马灯,有放在水中的莲花灯,有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狮子灯、金鱼灯,等等。灯笼的制作有时是直接在上面作画,但更多的是粘贴剪纸,各种花样的剪纸,在灯光的衬托之下,越发有趣味。

刺绣:十指下的春风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产生了很多与丝绸相关的艺术,刺绣就是其中的一种。从事刺绣的多为女子,所以刺绣又被称为“女红”。刺绣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受到人们广泛的喜爱。刺绣可用来装饰衣物,如在衣服、被子、枕头等上绣上美丽的图案,也可制作成特别的饰品。

中国宋代就有锦院和绣院,集中了大量的编织和刺绣的专业人才,推进了丝织和刺绣的水平。明代大画家董其昌说: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只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刺绣上的山水、楼阁、人物、花鸟都极为生动。他赞叹说:“十指春风,盖至此乎!”董其昌说的“十指春风”这四个字,正是对我国刺绣艺术审美妙境的极好赞扬。

中国有“四大名绣”,即苏州的苏绣、广东的粤绣、湖南的湘绣以及四川的蜀绣,各种绣法不仅风格有差异,所选择的内容也有不同。历史上有“苏绣猫,湘绣虎”的说法。粤绣擅长绣鸟类,以“百鸟朝凤”最有名,而蜀绣则擅长绣山水人物。

在这其中,苏绣最负盛名。上世纪初,苏绣名手沈云芝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受到了极高评价。

苏绣主要产生于苏州一带,也包括扬州、无锡、常州等地的刺绣。苏州一带盛产丝绸,民风又以细腻著称,苏绣因而大盛,苏绣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的美名。近千年来,苏州一带从事刺绣的人很多,几乎女子长大了,个个都会刺绣,有“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说法。据说苏州的高超艺人绣一双猫眼,要用二十多种颜色的丝线,千缠万绕,从而突出炯炯有神的眼色。 

皮影戏:灯和影的艺术

18世纪后半叶,法国曾经出现过一种叫做“法兰西灯影”的戏剧形式,在巴黎、马赛等地演出,一时引起轰动。那是传教士将中国的皮影戏介绍到法国,法国的戏剧家在皮影戏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有趣的是,在2004年的中法文化年期间,中国的艺术家又把一部新创作的皮影戏《影之舞》送到了法国。皮影戏记载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

在世界历史上,要说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皮影戏是不可忽视的。这种创自中国的戏剧形式,在13世纪就传到了中东,到了18世纪便有了世界性的影响。皮影戏曾经受到过歌德的赞扬,到了20世纪,卓别林的无声电影也受到了皮影戏的启发。

皮影   狮子旦人物(河南灵宝)

皮影戏产生于两千多年之前,到了宋代,皮影戏已十分发达,中国皮影戏的主要形式此时都具备了。当时传统戏剧并没有成熟,但皮影戏已经相当成熟,利用皮影戏,就可以演出完整的三国故事等。当时很多城市都有皮影戏演出,节日的时候,皮影戏更成了重要的娱乐形式。明代仅北京一地,就有皮影戏戏班几十个。至今皮影戏仍然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它的成功给现代电影以很大启发。

皮影戏之演出

皮影人物的制作非常考究。先将准备好的皮革,做成人的头、四肢、躯干等模样,再用绳索将其串起,用连杠连成一体,成为颜色鲜艳的人物形象。在演出时,用灯光照射在皮革做成的人物上,形成活灵活现的剪影,通过他们的动作表演故事,若真若幻,赏心悦目。有一出传统山西皮影戏《含嫣梳妆》,其中有一段描绘一个少女坐在镜子前面化妆的情景。一边是镜子内,一边是镜子外,皮影艺人两面照应,动作要求一致,有相当的难度。成功的表演,能使观众得到很大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