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日FINE(第6/29页)

我感觉他好像在质问我为什么放任父亲的病情发展到如此恶劣的地步。“我偶然间找到了这里的就诊卡,他离世的第二天,正好是预约就诊的日子,所以我有点在意。”

所以我到底想说什么?总不能说是想来看看这个值得纪念的地方吧?

医生看着我。我以为他会像询问病情一样,问我还有没有其他在意的地方,结果医生却用一句“谢谢你,我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感觉很新鲜”直接结束了话题。他看上去像一个沉着冷静的学者,却丝毫没有学者必不可少的好奇心。

我从椅子上站起身,打算离开诊室。

“哦,对了,”医生叫住了我,“你听你父亲提起过吗?”

“提起什么?”父亲一直陪伴着我的成长,他告诉过我很多事。说得最多的,是他对母亲的抱怨—或许称为示弱更合适,但我知道医生想问的不是这些。

“应该是十年前吧,他跟我说有个东西想留给你。”

“有个东西想留给我?”

“你不知道的话就算了。”

我从诊室出来时,候诊室里一个人也没有。整个诊所显得有些昏暗,也许是关掉了几盏灯的缘故。我不禁怀疑现在这家诊所是不是真的还在正常营业。

我正在犹豫需不需要结了账再走,发现坐在窗口的女人一直低着头。我小声地道了谢,迅速离开了诊所。

当意识到医生连父亲离世的原因是病逝还是意外都没有问的时候,我已经上了下行的电梯。难道我告诉过他吗?

“怎么这么突然?”

“一点也不突然,都已经过去十年了。”我虽然这样回答,但我知道母亲想说的是,既然都放了十年了,为什么要突然这么做?

为了检查父亲的房间,我在周末回到了父母家。我想弄清楚父亲十年前究竟在想些什么、他对死亡是怎么看的,以及能否找到他离世的相关线索。

我含糊地告诉母亲:“前阵子我和田边聊过后,就想着要收拾一下老爸的房间。”

据说,母亲这十年来从未想过要踏进去一步。说是父亲的房间,但也没有那么高级,只是将储藏间简单地改造了一下。

啊,真怀念!

那时我还在上初中吧,父亲突然提出“希望能有一间自己的房间”。他情绪高昂地宣布“从这栋房子建成的年限来看,现在重新装修一下也未尝不可”,事实却是百姓的呼声往往难以上达天听,就算上达了,也只会采取折中方案。“花钱装修不如把钱用在孩子的教育上,你想要房间的话,把储藏间稍微改造一下不就行了吗?”听了母亲的想法,父亲马上拍手称赞道:“这么好的主意,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每当看到父亲这样,我脑海里都会浮现出“墙头草”这个词。不过严格地来讲,又有些不同。“墙头草”的立场并不固定,而且永远都会倾向占据优势的一方。但是,就算母亲处于绝对的劣势,父亲恐怕也会对她言听计从。

比如,以前在看棒球比赛的电视直播时,只要母亲不服裁判的“坏球”判决,认为“裁判黑哨,球明明进了好球区”,父亲就会立刻附和着表示“太过分了,这球怎么看都是好球,裁判就是没长眼睛”。但要是母亲改口说“啊,应该是好球吧”,父亲便会自然地改变意见说“确实很悬啊,擦着好球区的边过去了”。类似这样的场景,我不知看到过多少次。

对于我想整理父亲房间的做法,母亲可能也觉得应该要做些什么了。她没有像几年前那样对“整理房间”做出太多情绪上的抵触,而是将垃圾袋递给了我,说:“不要的东西就扔到这里吧。”

房间收拾起来并不麻烦。不过是一个稍大的储藏间,不需要费太多时间整理。我打开橱柜,将里面的东西按照去留分开放好。

每拿出一件东西,我都会回想起与父亲度过的那段时光,心中不由得涌起阵阵酸楚。这件物品收拾好了,下一件物品又会激起我对父亲的无尽回忆,就这样循环反复,我渐渐无法继续整理下去……其实,这种事并没有发生,我只是平静地整理着父亲的遗物。这些遗物中本就没什么能触动心弦的物件,大多是一些索然无趣的东西,比如从公司拿回来的吸铁石、燕尾夹和文件资料等等。

就在觉得这与收拾一个普通的储藏间没什么区别时,我发现了一个纸袋。纸袋的前面还放着一个很重的纸箱,看起来像是被人特意藏在了那里。我费力地搬开箱子,将纸袋取了出来。打开袋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图画纸。我正纳闷,却发现上面用蜡笔画着一个小人,旁边歪歪扭扭地写着“爸爸,谢谢你为我们做的努力”。这是我小时候的作品吗?我已经不记得了,但应该没错。父亲竟然还保留着这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