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铁券(第3/5页)

故以此诏,密建护国赤龙会,以亲藩、勋戚、能臣、义士主之,与黄金万两,以为干事之资。静不露机,沉寂缜密,务藏于九地之下,尽隐于无形之中。而于社稷摇动,统绪纷乱之时,则能维持纲纪,摒除宵小,成扶大厦于将倾之功,收挽狂澜于即倒之效。俾使朱氏昌隆,火德永固。

此诏半在赤龙之会,半藏石室金匮,嗣后各代天子若遇危急,见此金书,合符后应亟行纳谏,永保大明太平万代。

钦此,大明永乐二十年五月。

后面还有太宗皇帝的画押。

于谦精神饱满宣读过后,额头有些微汗,才回到座位上问大家:“殿下和诸位听清楚没有?”

又是一阵冷场,才听郑王爷慢慢说道:“这诏书不知是太宗爷身边哪个学士所写,未见文采不说,前边一大篇多是套话,最后却只说是要‘亟行纳谏’,纳与不纳,如何纳法,全没有说明。我们拿着这铁券去找皇上,谁知陛下听是不听?”

徐永宁也道:“那铁券的另一半藏于石室金匮,应该就在文渊阁中,但要开金匮,需先请旨,再经礼部与印绶监共同用印,司礼监开启锁钥,没有三日五日哪里办得下来?”

兴安道:“话虽如此,但今日事急,若由郑王殿下出面,说明势态危急,或可免去合符一节。”

郑王道:“本王哪里能够出面。祖宗家法,藩王无旨不能离开封地半步,我这偷偷摸摸来到京城,已经是杀头的罪过了,我还到皇上面前去自找无趣!这可真是耗子舔猫鼻子——作死不等天黑。”

徐永宁嘟囔道:“殿下若是不去,只由少保公、老内相和小臣前去,怕是这铁券也作不得数。皇上即便信了,也未必会听劝。”

郑王爷不免长叹一声,“就因为这铁券未必管用,我会自成立以来,从来是藏于九地之下,为保皇家便宜行事。当初会中前辈以那一万两黄金为本钱,开设当铺、药铺,贩运食盐、布料,生意兴旺,财力充足。下属天、地、玄、黄四门,分管着南北两京十三省的事务,黄字门又在要害处安排了许多卧底,办事真是雷厉风行,无往不胜。

“本王虽然年纪不如于公和兴公,却是早几年入会,听得长辈传言,当年实在干过几桩漂亮勾当。那时赤龙会刚刚设立不久,就遇到汉王谋反。英国公张辅就是我赤龙会的执事,本会为维护宣宗爷,揭穿汉王谋反,可说是立下不世奇功。只是世人不知,史书不载罢了。”

杨继宗此前就怀疑平定汉王之乱,另有背后力量行动,不禁好奇问道:“不知当年赤龙会曾有何作为?”

兴安瞪了杨继宗一眼,觉得此时情势如此紧迫,他还要问这些没用的事,颇不识大体。但兴安也没听说过当年之事,自也有几分好奇,见别人都不说什么,也不便打断,仍听郑王讲述。

“听说因那高煦在军中威望极高,我会前辈当初还不想揭发他的谋反之意,得知他要对宣宗爷,就是当时的太子,在归途中下手,就派人故意引太子一行走错了路,绕远跑到河南转回北京。没想到那汉王并不收手,竟然写密信给英国公,要里应外合反了天下。还是我会运筹帷幄,一面稳住高煦,一面帮宣宗爷准备兵马,后来才一举击溃了汉王的叛军。若无我会暗中操作,只怕又会生出一个靖难之变,要大动干戈了。”

杨继宗这才明白,当年英国公府中的清客被冰蜂毒死,必是因为他知道了什么不该知道的重大机密。只可惜,赤龙会前后两次使用冰蜂,手段虽然一样,效果却是大不相同。

郑王接着道:“至于己巳之变,当时于公已经入会成为执事,兴公当时虽未入会,其中的事情应该也都知道。当时可谓是天崩地裂,皇上北狩,瓦剌兵临城下,上上下下都乱成一锅粥了。若不是我赤龙会在宫中朝中用尽气力,哪里就能安稳度过。谁知眼前不过皇上病重这么个不大的事,就叫我们撂爪儿没招儿了。难道真是我会的气数尽了不成!”

徐永宁哭丧着脸道:“都是小臣年轻见浅,不知进退,才接手天字门就赶上这样大事,把事情都弄砸了。有负殿下一片苦心栽培。”

郑亲王“呸”了他一声,本想再骂他几句,但毕竟是自己的爱徒,张了张嘴却没有骂出来。

于谦一直没有说话,此时才道:“定国公入会执事不久,殿下远在怀庆,在京中主持我赤龙会事的当属为臣,这次着着败局,责任自在于谦。但当务之急不在责臣之罪,而在决定当下方略。”

郑王道:“那兴公你说此时应以何为方略?”

兴安道:“老奴此时方寸都乱了,哪还有什么方略!”

“小宁子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