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辰正(第8/9页)

岑参狠狠踢了大门一脚,回身对闻染急切道:“快走,封大伦逃了,一定会叫人回来。”闻染点点头,和岑参一左一右,把张小敬搀扶起来,往外走去。

“我们先回闻记香铺,脚程快的话,还能在鼓绝前赶回去。”岑参大声道。这时张小敬却开口:“不,我们去光德坊…”

“光德坊?不可能,那太远了!”岑参瞪着眼睛。

“我有紧要之事……要去告诉李司丞,快走。”张小敬的语气虚弱,但却非常坚定。闻染有些犹豫,可岑参却毫不留情:“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惦记这个!先出去再说!”

他们两个搀着张小敬,迅速走到院落门口。刚迈出门槛,却猛然听到一声呼号,随即被一片金黄色的光芒晃花了眼。待得视力恢复,他们才看到,眼前突兀地出现了一大批龙武军士兵,光芒即来自朝阳在那一件件盔甲上的耀眼反射。

这些士兵在门前站成一个半圆形,弩机端平,弓弦绞紧,一副如临大敌的姿态。如果发起攻击的话,只消半个弹指,他们便会被射成刺猬。

在队伍的最前方,站着三个人。左边是陈玄礼,右边是永王,刚刚逃出去的封大伦满脸狞笑地站在最前面,朝这边指过来。

守捉郎在京城的落脚点在平康里的刘家书肆,旁边就是十位节度使的留后院。今日守捉郎先后损失了两个刺客、一个火师,还被人把据点搅得乱七八糟,可谓是颜面丢尽。

丢脸归丢脸,事情还要继续做。长安城昨夜动荡非常,他们得设法搜集情报,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守捉郎在京城的队正,一直在埋头收拾残局。

可就在这时,巷子外传来一阵阵急促的马蹄声,连整个地面都在微微颤动。队正是上过沙场的人,知道有骑兵逼近,连忙吩咐手下人去查探。

可还没等他们做出什么反应,整条巷子已被彻底封锁。

现在天色已亮,花灯已熄,百姓又都被赶回了坊内,城内六街如入夜后一样通畅宽敞。这一支马队发足疾驰,很快便赶到了平康里,在本坊铺兵的配合下,将这里团团包围。

守捉郎们十分惊慌,不知发生了什么。队正眉头一皱,起身走出巷子,迎面看到一位官员正往里闯,所有试图阻拦的守捉郎都被他身边的士兵推开。

队正刚要拱手说些场面话,却不防那官员扔过来一个圆形的东西。那东西在地上骨碌骨碌滚了几圈,到了队正脚面,这竟是一个人头,而且是新鲜割下来的。

那官员大声道:“我是靖安司丞李泌。这人名叫陆三,是你们守捉郎的人?”

队正看出来了,这官员表面上很冷静,可内里只怕快要炸了。他直觉这事一定和之前的动荡有大关系,这种情况之下,守捉郎不能再严守那一套准则,否则会被狂暴的朝廷连根拔起。

队正迅速做了决断,老老实实道:“在京城的守捉郎是有数的,在下不记得有这个名字,也不认得这张脸。”

不待李泌催促,队正主动取来名簿。李泌见这名簿笔墨陈旧,不可能是仓促间准备出来的,应当不假,里面确实没有这个名字。

李泌想了想,又问道:“守捉郎会自己接生意吗?”

队正道:“不可能,一切委托,都必须经过火师。”

“如果外来的,是不是京城地面就管不着了?”

队正一愣,李泌一下子就问到点上了。的确有这种可能,外地的守捉郎接了外地客人关于京城的委托,来到长安,这种情况,则不必经过京城火师。但是长安分部会提供一定基本协助,比如落脚点,比如向导和情报支持,但具体事项他们不过问,也不参与。

如果陆三是在外地接的委托,前来长安潜伏在靖安司里,那在京城火师里确实查不到什么根底。

“那些外地客人,以什么人居多?”

队正也不欺瞒:“大豪商、边将、世家、地方衙署等。”李泌追问道:“那么哪种外地客人,他们委托的京城事比较多?”队正终于犹豫起来,欲言又止。李泌进逼一步,语气凶狠:“之前你们派人刺杀突厥右杀,已经触犯了朝廷忌讳,再不老实,这黑锅就是你们守捉郎来背!”

队正叹了口气,知道这位官员根本糊弄不过去,朝东边看了一眼,低声道:“留后院。”

在刘记书肆的对街,是十座留后院。这些留后院背后分别站着一位节度使,代表了他们在京城的耳目。留后院相对独立于朝廷体制,他们既传送外地消息给中枢,也把中枢动态及时汇报给节度使。

若说哪个外地客户对京城的委托需求最大,则非这十座留后院莫属。

李泌微微动容,一牵扯到留后院,便与边事挂钩,这件事就变得更复杂了。他问道:“那么你们与留后院之间的账款如何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