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十 九 · 滦 阳 续 录 一(第3/18页)

诚谋英勇公阿公文成公之子,袭封。言:灯市口东有二郎神庙。其庙面西,而晓日初出,辄有金光射室中,似乎返照。其邻屋则不然,莫喻其故。或曰:“是庙基址与中和殿东西相直,殿上火珠宫殿金顶,古谓之火珠。唐崔曙有《明堂火珠诗》是也。映日回光耳。”其或然欤?

译文

诚谋英勇公阿公文成公的儿子,世袭封号。说:北京灯市口东边有座二郎神庙。这座庙坐东朝西,只要早晨太阳一出来,就有金光射进屋里,好像是阳光回照。与庙相邻的房子就没有这种金光,不知什么原因。有人说:“这座庙址与中和殿东西对称,中和殿上有火珠宫殿金顶,古代称为“火珠”。唐代崔曙有一首《明堂火珠诗》,指的就是这个。将阳光反射到庙里。”也许是这样吧?

阿公偶问余刑天干戚事,余举《山海经》以对。阿公曰:“君勿谓古记荒唐,是诚有也。昔科尔沁台吉达尔玛达都尝猎于漠北深山,遇一鹿负箭而奔,因引弧殪之。方欲收取,忽一骑驰而至,鞍上人有身无首,其目在两乳,其口在脐,语啁哳自脐出。虽不可辨,然观其手所指画,似言鹿其所射,不应夺之也。从骑皆震慑失次,台吉素有胆,亦指画示以彼射未仆,此射乃获,当剖而均分。其人会意,亦似首肯,竟持半鹿而去。不知其是何部族,居于何地。据其形状,岂非刑天之遗类欤?天地之大,何所不有,儒者自拘于见闻耳。”

案,《史记》称:《山海经》、《禹本纪》所有怪物,余不敢信。是其书本在汉以前。《列子》称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其言必有所受,特后人不免附益又窜乱之,故往往悠谬太甚;且杂以秦汉之地名,分别观之,可矣。必谓本依附《天问》作《山海经》,不应引《山海经》反注《天问》,则太过也。

注释

刑天干戚:刑天,又作“形天”。《山海经》中的人物。据传,刑天和天帝争夺神位,天帝砍断了他的头,并把他葬在常羊山。刑天竟然以两乳为双目,用肚脐作口,一手挥舞大斧,一手操持盾牌,斗志不懈。戚,古代兵器,像斧。

《山海经》:先秦古籍,记述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宗教、医药、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还描述了远古、海外的鸟兽等。

台吉:清对蒙古贵族封爵名。位次辅国公,分四等,自一等台吉至四等台吉,相当于一品官至四品官。

《禹本纪》:相传为战国时楚国人所著,着重记载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其中记载了许多山河湖泊、地形地貌等,已失传。

伯益:又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鹥”等。传说他能领悟飞禽语言,被尊称为“百虫将军”,善于畜牧和狩猎,并且发明了最早的屋舍,教会先民学会了建筑房屋,凿挖水井。

夷坚:汉天师,字辅汉,史书又称“张陵”。博闻强识。

《天问》: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收录于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中。

译文

阿公偶然问我刑天舞干戚的事情,我举出《山海经》的记载来回答他。阿公说:“你不要认为古代的记载是荒唐的,这是确有其事的。以前科尔沁台吉达尔玛达都到深山里去打猎,碰到一只中箭的鹿逃命,就挽弓射死了那只鹿。他正想把鹿拉走,忽然有一骑飞驰而来,马上的人只有身子没有头,更怪的是眼睛长在两个乳头那里,嘴长在肚脐眼,说话时声音就吱吱呀呀从肚脐眼里出来。虽然听不懂他的话,但看他的手势比划,好像说鹿是他射的,不应该抢夺。随从们都吓得不知所措,台吉一向胆大,就比划着说你射了没死,是我补了一箭,它才死,我俩应该对半分。那个人明白了意思,也好像同意了,后来带着半只鹿走了。不知那个人是什么部族,住在什么地方。看他的模样,难道不是刑天的后裔吗?天地广大无比,无所不有,而儒生太局限于自己的所见所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