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宫筵文斗:变态姐姐!(第3/4页)

唐小山谦虚一番,坐回席上,斜上方却有一老者哼了一声:“听闻唐姑娘才学惊人,直可谓博古通今,不知于经学之道,可有研究?”

众人看去,见说话的,正是掌管乐府的贾负贾老。

早朝时,神皇陛下欲请贾老为淑媛帝姬的经学讲师,任太子太傅,明妃娘娘却向神皇举荐了唐小山,知道贾老脾气的,早已猜到今晚宴上贾老必定要向明妃娘娘口中的这位才女发难,现在果不其然,于是纷纷向唐小山看去,看她如何应付。

唐小山却是微微一笑:“经学之道,略知一二。”

贾负道:“既如此,敢问才女,世人皆乐富而恶贫,圣人却说‘贫而乐’,却不知贫有何好处,圣人乐之?”

唐小山微笑:“‘贫而乐’三字,虽在许多典籍中有见,但最初却是源于《论语》中之‘莫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而《论语》自遭秦火,到了汉时,或由孔壁所得,或是口授相传,故又有今本、古本、齐论、鲁论之别,今世所读虽是‘贫而乐’,但按古论,却该是‘莫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少了一字,意思已是截然不同,今人以讹传讹,以圣人之言,劝人安于贫困,其实圣人但愿天下万民无不富足,若只是贫,有何可乐?贫而不失其道,才是圣人本意。”

读经之人虽多,但大多都是“读死书,死读书”的腐儒,“贫而乐道”四字只在古论中出现,今人所用的俱是“贫而乐”,贾负本以为这姑娘不过是十来岁的样子,就算读过几本《论语》,但《论语》版本极多,每一本大体相近,却又有些微不同,很多人都是知今而不知古,他本想在唐小山对“贫而乐”作出解读后,再教训她读经而不溯源,却没想到唐小山虽然年纪不大,平日无事却好读书,各种版本的《论语》全都读过,未上他之当。

贾负念头一转,又问:“圣人又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敢问才女,此意何解?”

唐小山轻叹一声:“这又是后人曲解圣人之言。此句本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圣人本义,礼乐教化,国之大事,百姓若有足够智慧,可让其参与,就算愚昧,亦当解释给他们听,让他们知道为何要那般做。后世一些人却为迎合帝王之意,强读成‘不可使知之’,言圣人之意,国家大事,百姓只需照做,无须知晓,只是少了两个断句,圣人之意全被曲解,圣人若是复生,得知自己的话被人这般利用,不知是否会被气得再死一次?”

淑媛帝姬道:“原来如此,我每每读到此句,亦觉奇怪,孔夫子既说‘有教无类’,为何却又说礼乐教化,不可使百姓知之?却原来是后人曲解圣人本义。”

此时,贾负已知道这少女绝非是死读书之人,却又想着,她就算再怎么聪明,年纪也是有限,就算从一出生读到现在,又能够读上多少,记上多少?

于是挖空心思,尽找些艰涩生僻的句子前来相难,谁知唐小山不但从小读书,却还过目不忘,且别人读书,对老师的教导大多不敢质疑,她却是总有自己理解,旁征博引,听得众人纷纷点头。

神国与外界不同,所谓出则为将,入则为相,实行的还是秦汉之前文武不分家的体制,如八圣十六神,不但武功独到,于文采上亦要高出寻常人,眼见贾经师问得这般生僻,这少女却是对答如流,没有丝毫迟疑,不由得开始佩服起来。

贾负心想,寻常问题,只怕难不住这丫头,略一沉吟,又道:“孔子正礼乐,恢复三礼,此人人尽知,敢问才女,春秋之前,‘三礼’始于何时,历朝历代又有何变化?”

众人皆想着,这简直就是刁难人了,春秋之前,根本就没有书卷传下,偶尔找到一些,不是古篆,便是甲骨文字,谁能从中弄清“三礼”的起源与变化?

唐小山却微微一笑,道:“三礼始于尧时,初始为祭天之天礼、祭地之地礼、祭宗庙之人礼,而三皇不同礼,帝舜之时,已是开始变化……”竟是将尧、舜、禹、夏、商等各朝之礼一一叙出,没有丝毫遗漏,其中一些,却连贾负自己也不知道,只听得目瞠口呆。

贾负咬了咬牙,却是不甘认输,他看着唐小山,道:“姑娘于经学礼乐之上的见识,果然不凡,明妃娘娘又言姑娘博古通今,不知这‘博古’二字,姑娘是否当得?”

唐小山叹道:“略有些薄,并不太厚,‘博古’二字或当不得,‘薄古’却还是有的。”

众人听她说得有趣,俱是笑了起来。贾负却盯着唐小山:“那就请问姑娘,从盘古开天到现在,大约有多少万年?”

众人讶然……这难道也会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