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余庆阳心软(第3/3页)

肯定要进行分包,我们的管理公司这边,也就是进行统筹管理!

到时候,我亲自担任旅游路项目的项目经理!”余庆阳笑着说道。

心里也充满了期待。

上一世,他干过不少的项目,大小工程都干过。

可是,这么大的工程,还从来没有干过。

别说担任这么大工程项目的项目经理了,就连在这样的工程里担任技术员的经历都没有过。

他成立管理公司,固然是为了下一步的发展做准备。

同样也是为自己直接插手工程施工管理创造条件。

他作为集团公司老总,去插手华禹第一,第二建设集团公司和淮海工程总公司的施工管理工作,自然没有问题。

可是,一旦插手多了,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

但是,成立项目管理公司,以甲方的身份去参与工程管理,就没有这个顾虑了。

说白了,余庆阳在工地上待的时间太长了,习惯了工地上的那种生活节奏。

让他每天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签字,四处开会,他是真不习惯。

习惯是一个可怕的东西。

第二天,余庆阳拿着规划方案来到索菲亚大酒店。

工地精细化管理研讨会还在进行中。

研讨会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星期,还会持续更长的时间。

工地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管理标准。

涉及到工地的方方面面。

一个星期,也仅仅是整理出来工地临时设施建设标准。

后面还有更加细致复杂的,涉及到工程施工每一个分部分项的管理标准。

工程资料管理标准。

原材料出入库管理标准。

脚手架搭设管理标准。

钢筋绑扎管理标准。

模板支护管理标准。

混凝土浇筑,砌体砌筑等等分项管理标准。

第一套工地临时设施管理标准被采纳后,极大的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

余庆阳赶到会场的时候,大家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讨论。

会场里气氛非常热烈,大家分成好几个小组,分开讨论。

为了一个标准,这些平均年龄在六十岁的专家们,吵的脸红脖子粗。

没办法,现行的国家标准不完善,好多都是地方性法规。

一个地方一个标准。

德国,英国的标准是很先进,可是有些并不符合国情。

并不能生搬硬套。

所以,亚特伍德·马库斯,霍尔·福特的经验,只能作为参考。

而且,说实话,单轮施工经验,在场的这些中国专家,每一位都可以完爆他们。

英国,德国施工管理是很先进,可是两个国家又有多少工程?

分到他们身上,他们亲自参与施工的工程又能有多少?

他们的经验,更多是来自于书本,来自于他们国家对工程的法律上。

而中国的专家则不一样,在场的这些专家,谁要是没干过三四十个工程,都不好意思来参加这个研讨会。

而且这种差距,在未来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