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1章 机会不会总是自己送上门(第2/3页)

站在袁焕民院士的旁边,航科集团的副总郑向东戳了他的胳膊一下,小声问了句说道。

“你瞅他们这技术……怎么样?”

一脸凝重的神色,袁焕民院士惜字如金地说道。

“很强。”

事实上,倒不是强不强的问题了,而是航科集团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储备。

以前电推技术被星空科技点亮之前,他们的科技树就基本都点在发射技术上,现在电推技术被点亮了,科技树更是朝着这方面去点了。

在推进技术突破之前,谁会闲着无聊做什么太空殖民的技术储备?非要说的话,也许NASA在这方面的研究都比他们更深入一些。

至于推进技术和能源技术双双突破之后……

反正有星空科技和一大堆奇奇怪怪的初创高科技企业去搞这些难懂的玩意儿,正在推进技术领域拼命追赶的他们,也没那个多余的精力去开拓新业务了。

被袁院士的这一句“很强”弄得一头雾水,郑向东挠了挠后脑勺,犹豫了一会儿继续问:“那您看……咱们生产这玩意儿的难度大不大。”

听到这句话,袁焕民院士差点没被自己的唾沫呛到,回头瞪了郑向东一眼说道。

“根本不用想,没那个基础,你拿头去造这玩意儿?”

“咳咳,我又没说这整个殖民舱……”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郑向东摸着后脑勺说,“我的意思是,这上面用到的配件或者部分设备,总有咱们集团能造的吧?”

虽然造这座殖民舱的时候,星空科技没有联系他们,直接凭借着金陵高新技术园区的工厂就完成了全套零件的生产。但郑向东相信,以两家集团的关系,只要航科集团有那个条件生产的话,拉一批订单过来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儿。

刚才在殖民舱里的时候,他可是听得清清楚楚的,以后这个火星基地可不只是这么一座殖民舱,还有一大堆的功能舱会和下饺子似的部署在火星地表。

虽然以前航科集团对这个项目不感兴趣,但意识到这个市场有多庞大的他,当然不可能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它从手中溜走。

袁焕民:“……”

见总工程师一语不发,郑向东有些急了,催促问道。

“您倒是说话啊……”

“不是能不能造出来的问题,”被问的有些不耐烦了,袁焕民院士向一旁的机械臂扬了扬下巴,接着看向了那座银白色的巨蛋,继续说道,“你看看这装配中心,再看看这台殖民舱……你能从这玩意儿身上找到那一块儿属于咱们的位置吗?”

听到这句话的瞬间,郑向东微微愣了下,随即陷入了沉默。

看了一眼这位集团副总,袁焕民院士继续说道。

“星空科技本身只做研发,不做生产,所以当初不管是祥瑞号还是霞光号,都是我们和航天集团代工生产的零件,再送到这里完成组装。”

“然而从鹊桥号开始,需要我们参与的订单直接就少了一半。”

“这个……其实也挺正常的,”干咳了声,郑向东有点儿尴尬地说道,“现在航天产业规模的扩张速度这么快,上面又有将这一块彻底放开,释放社会潜力的意思,市场被分走了一点也正常。咱也不能吃独食不是?”

“问题的关键在这里吗?”袁院士叹了口气,说道,“你应该是看得见的,在星空科技的技术支持下,金陵高新技术园区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科技企业。他们在单一零件的加工上比我们更加专业,思维的转变更加灵活,吸收新事物的速度也比我们更快。”

“尤其是星空科技的工业云技术服务退出之后,他们可以说是最早一批引进该技术的企业。如果我了解到的情况没错,咱们的工厂大概还没有开始吧?”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郑向东脸上的表情愈发的尴尬了,小声解释了一句。

“……可是星空科技也没来找咱们啊?”

这声音虽然很小,但还是被旁边的人给听得一清二楚。

在听到这句话的瞬间,袁院士顿时忍不住喷了。

“你还等着人家去找你?你是不是傻!”

被老院士的气势给吓到了,郑向东连忙闭上了嘴,大气也不敢喘一个。

看着这位副总一脸忐忑的表情,袁焕民院士还想说什么,但最终还是叹了口气,摇了摇头。

“机会不会总是自己送上门来。”

金陵高新技术园区正在发展壮大,星海一号的建立更是让这座园区提前进入了工业4.0时代。当前人类社会对于工业的一切想象都将变成现实,灵感和创意将被彻底的释放。而星空科技对他们这些昔日巨头的依赖,也如预期之中的那样越来越少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件好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