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刺杀齐王(第2/12页)

这种整体配合不属于任何一种阵势阵形,但任何一种阵势阵形的配合都不可能达到这样一种紧密的程度。因为他们间的配合是一种可以用身体替同伴阻挡刀剑的配合,是一种可以用自己的性命替代同伴牺牲的配合,这种配合只有具备血缘亲情关系才能做到。正像我们常说的“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所以这支人马的组成应该全是同宗同族、血缘至亲的父子、兄弟、叔伯。

诡异的兵马虽然人数不多,但出现之后只一轮冲杀就将已经差不多完全掌控局势的周军精锐给打退了回去。整个淘沙口防御重新被这支诡异兵马和残余的一些蜀军守军控制。

虽然只是一轮冲杀,却将韩通、赵匡义惊得目瞪口呆。一群从天而降的巨人,一群装束怪异的怪物,一群剽悍凶残的野兽,上演了一场血腥残酷的杀戮。他们边唱歌边舞蹈,以一种非常快乐的状态去杀死敌人。所到之处血肉横飞、肢体破损,绝不留下一个气息未断的活口。

来的这队人马是中国历史上极为著名的一支战斗部族,賨人族。賨人族最早为賨人国,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就已经极为昌盛。但后来因为天灾人祸,賨人国消亡,只有很小区域的族人聚居。

这个种族据说最初是由古金沙国驱逐逃出的多个小部族合并而成。因为有多个部族的基因交叉优化,所以后代族人体型都很高大,男子最少都能达到一米七五左右,最高的能达到一米九左右。中国古代常说七尺男儿,也就是说,一般男子的身高为七尺。而古代丈量单位中一尺只有0.23米,也就是说,正常男子的身高只有一米六左右。所以賨人的体型在古代是非常魁梧雄壮的,那些过了一米八的在平常人眼里就是巨人。

因为体型高大,所以賨人勇武好战,但除了勇武好战,他们还能歌善舞。这些特点,最终全在战场上得到发挥。《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在生死搏杀的战场上,一边冲锋陷阵,一边唱歌跳舞,这在世界战史上,恐怕是空前绝后的。这种充满浪漫情调的战术,从气势上压倒了商朝军队。弱小的武王摧枯拉朽般地击败了强大的殷纣,賨人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賨人在灭秦兴汉的战争中也曾建立功勋。据《华阳国志》记载:賨人在阆中人范目统率下,手执牟弩、板榍(一种花岗岩的石板,賨人常用板楯为盾牌,因此又被称作板楯蛮)高唱战歌,跳起激越的巴渝舞,向秦军冲杀,所向披靡。刘邦被封为“汉王”后,想留住賨人这支军队。但賨人思乡心切,刘邦只好让賨人回归故里。

东汉时,羌人数攻汉中,朝廷发賨人击败之,号为“神兵”。汉末大乱,张鲁据汉中,背叛益州牧刘璋,刘璋亦发汉昌(今四川巴中)賨人为兵以拒张鲁。

不过賨人本是深居偏僻之处的蛮族,为何会帮助各朝权力集团征战?其中原因一直无法探究。但有一点是很明显的,就是全族男子以命相助征战肯定是为了换取什么对他们而言非常重要的条件。而这一回他们突然主动出现在淘沙口,对周军进行阻杀,或许也是和他们过去所换取的重要条件有关。虽然看着惊惧,但是大周精锐绝非这么一次小小失利便会畏缩退逃的。于是为了赶在其他就近的州府援兵赶到之前拿下淘沙口,韩通和赵匡义采用阵形推进配合虎豹队突击攻袭的方法,对淘沙口薄弱的防御连续进攻三轮。

第一轮是以弓箭队配合铁甲长刀,其中夹带铁锤匠卒去毁寨门寨墙。这一轮賨人没有出击,只是用弓弩回射。但是当周军铺满整个寨前时,两边山岭上突然滚石滚木如雨砸下。与此同时,賨人出击。他们动作快速灵活,又好像完全知道滚石滚木是如何砸落的,所以能在如雨的滚石滚木中自如穿插,击杀周兵。这一轮上来的周军不是被砸死就是被杀死,没几个能退逃回去。

第二轮攻击是在入夜以后,采用的是突袭加火攻。由虎豹队从两侧迂回偷偷接近寨墙,然后由周军大队从正面用火箭、抛火球、飘焰(一种梭子状木条,浸油点火后用木棍击出,火焰旋转飘飞)进行攻击。这样守城的賨人只要被正面明攻的周军吸引,两边的虎豹队就能趁机登上寨墙。但是賨人此番根本没有出现,反而在淘沙口寨墙上也堆起了许多柴草一同点燃。只不过蜀军寨墙上的柴草中加了申椒、腥草、刺眼花、臭菌兰等等野生刺激性植物,燃烧之后刺激性的烟气弥漫了整个山岭相夹的淘沙口。周兵没有防范,被熏得眼不能睁、喉不能声。而用化烟药水泡湿布纱蒙面的賨人和守关蜀兵,这回只是在寨墙上用弓弩轮射,便让这一轮攻击又告失败,扔下大片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