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绝地惊艳(第3/15页)

他从不知道那身兼严师与慈父的老人,在武林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地位,也从不知道老人究竟是他的严师,抑或是他的慈父。

他只知道自他有知之日开始,他就和这老人住在一起,住在那林木葱茏,飞瀑流泉,云海如涛,松涛如海的黄山之巅。他记得这老人曾携着他的手,伫立在蜿蜒夭矫、九迭壮观的九龙潭飞瀑边,望着那缥缈的浮云,飞溅如珠玉的飞瀑,迷离地憧憬着人生。那时,老人就会用苍老而低沉的声音告诉他,人生是多么美妙,世界是多么辽阔。那时,他就会奇怪这老人在说这些话的时候,目光中为何会有那种凄凉的神色?因为他觉得这老人还不太老,大可不必生活在对往事的回忆中,对他说来,人生是该充满希望的,而不是该回忆的。

他也记得,黄昏时,他和老人并肩坐在他们那幢精致的松屋前,他静静地吹着箫,遥望着远方的晚空,尚留余霞一抹,暮云袅袅,渐弥山谷,然后夜色降临。

那老人就会指着幽沉的夜色告诉他,黑夜虽美,却总不如清晨的朝气蓬勃,年轻人若不珍惜自己蓬勃的朝气,那么,等到他年纪大了的时候,他就会感觉到那是一种多么大的损失。

于是,第二天,这老人就会更严厉地督促他修习武功,他也会更专心地去学习。

于是,他生命中这一段飞扬的岁月,便在这种悠闲与紧张中度过。

令他不能了解的是,这老人为什么叫作“伴柳先生”。因为,黄山根本没有柳,有的只是松。那老人常说,海内名山,尽多有松,可是,却从来没有任何一处的松比得上黄山!

可是,这老人为什么要叫作“伴柳先生”呢?

那时,他就会非常失望,因为这样看来,他就不会是这老人的儿子了。

但不知怎地,从一些微小的动作,从一些亲切的关怀中,他又直觉地感到,这老人是他的爹爹,虽然,他们谁也没有说出来过。

日子就像九龙潭的流水一样流动着,从来没有一时一刻停息的时候。

他长大了,学得了一身他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有多深的武功,还学得了填词、作画、吹箫、抚琴,这些陶冶性情的风雅之事,他也不知道这老人怎会有如此渊博的学识,也从未想过自己会有将这些学识全都学会的时候。

直到那一天——

那是冬天,黄山山巅的雪下得很大,地上就只剩下一片苍茫的白色。黄山的石,黄山的松,就在这一片银白色里,安静地蜷伏着。

每逢这种天气,也就是他修习得更苦的时候。

然而那一天,老人却让他停下一切工作,陪着他坐在屋中一堆新生的火边,火里的松枝,烧得毕剥作响,火上,架着半片鹿脯。老人慢慢地转动着它,看着它由淡红变为深黄,由深黄变为酱紫。

然后,香气便充满了这间精致的松屋,他心里也充满了温暖,而就在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美的时候,老人却对他说,要他下山去,独自去创造自己的生命,和新的生活了。

他也曾憧憬着山外面那辽阔的天地,他也曾憧憬过这辽阔的天地里一切美妙的事物。

但是,当这老人说完了这句话的时候,他却有突然被人当胸打了一拳的感觉,只是他知道这老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从来没有改变的日子。他虽然难受,虽然恳求,也无法改变这一切,因为,这老人曾经说过:“世上永远没有一直避在母翼下的苍鹰,也永远没有一直住在家里的英雄。”

于是,就在那大雪纷飞的日子里,他离开了那老人,离开了黄山,开始了他生命中新的征途。

为什么要在大地奇寒、朔风怒吼、雪花纷飞的冬天,让一个少年离开他成长的地方,走到陌生而冷酷的世界中去呢?

“伴柳先生”是有着他的深意的,他希望这少年能成大器,所以要让他磨练筋骨,也让他知道,冬天过去就是春天,冬天虽然寒冷,但是不会长。

他从冬天步入春天的时候,就会知道生命的旅途中虽有困阻,但却毕竟大多是坦荡的。

只是柳鹤亭下山的时候,面对着茫然一无所知的世界,他的心情,自然可以想见。他茫无目的地在这茫茫人海中摸索着,终于,春天到了,夏天也到了,等到春天和夏天一齐逝去的时候,他年轻的生命,已在这人海中成熟茁壮起来。

只是,对于武林中事,他仍是一无所知。因为这些日子来,他只是随意在这辽阔的世界中游荡着,根本没有接触过武林中人,也没有遇着什么足以令他心存不平、振臂而起的不平之事。

直到遇着那“入云龙”金四之前,他在武林中也仍然是个默默无闻的少年,别人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