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试问天下(第7/9页)

林青慨然道:“若是令将军失望,林某又何必入京!”

明将军一晒,巡视全场的目光忽停在骆清幽嘴角边的水疱上,略显愕然,而后似笑非笑道:“骆掌门还能吹箫么?”

骆清幽脸上微微一红,反问道:“难道明兄现在想听?”

明将军豪然大笑:“明某向来有自知之明,从不打无把握之仗,所以决不会开口求骆姑娘吹箫!以免自讨无趣。”

大家见到将军府三大高手突然出现,本都有些不由自主的紧张,听到明将军这一句似调侃、似自嘲的话,方才一起哄笑起来。

明将军仿佛此刻才注意到泰亲王与太子,客气地上前见礼:泰亲王被冷落半天,早就憋了一肚子气,勉强一笑,太子倒是一副宠辱不惊的模样,依然谈笑如故。小弦瞧在眼里,倒是对太子更添了些好感。

小弦仍有些怕明将军,勉强打个招呼,又看到将军府大总管水知寒面容清俊,三缕长髯无风自动,静静地站在明将军侧后方,决不多言。若是不知其身份,决不会想到这浑似名士秀才的中年人,就是以一双“寒浸掌”名动天下的六大邪派宗师之一。

小弦刚刚听过宫涤尘说到“知寒之忍”,总觉得在水知寒那如同饱学多才教书先生的模样背后,似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不敢与他多说话,只是瞅空对其后面色漠然的鬼失惊偷偷做了个鬼脸。

管平忽然嘿嘿一笑:“既然将军从不打无把握之仗,却不知看到林兄这惊天一笔,当年的战约还算不算数?”众人才笑了半声,齐齐收住。

林青惊讶望向管平,挑战明将军虽然是他的平生所愿,但今日之局既是来清秋院赴宴,纵然明知会见到明将军,却也未必有机会撕破脸面,当众搦战。林青本以为泰亲王一系会唆使自己与明将军决战,却万万想不到先代自己挑破此事的人竟会是管平,回想管平刚才暗中传音之语,方明白他所提到的“悔过之心”是什么缘故。

京师的势力关系错综复杂,太子、泰亲王、将军府只大派系明争暗斗不休,而逍遥一派中则既有置身事外之人,亦有左右逢源之士。若非宫涤尘这个来自吐蕃的中间人从中周旋,在清秋院中大摆宴席,只怕绝无今日京师诸人齐聚一堂的局面。

而宫涤尘此举到底有何用意,是否果真如他所说仅为了完成蒙泊大国师的一桩心愿,亦是一道隐含的谜题!

三派之中将军府势力最强,泰亲王次之,太子府最弱。泰亲王自然巴不得有人能击败明将军,若能从武功上打击明将军,天下第一高手的声望一去,将军府毕竟不是皇亲国戚,从此便不足一畏。但对于林青挑战明将军之事,泰亲王却一直犹豫不决,万一暗器王林青落败。明将军声势将增至顶峰,所以才会想到借助吐蕃大国师蒙泊的力量。

直到泰亲王惊闻林青在君山栈道兵不血刃击败六大宗师中的鬼王历轻笙之事,这才确信暗器王足有与明将军一战的资格,所以泰亲王对林青是抱着竭力拉拢的心态,至少也可让暗器王牵扯将军府的注意力。

而对于太子一方面来说,自然深明泰亲王的用意。林青入京挑战明将军变数太多,极难掌控,毕竟太子尚未登基,决不会愿意朝中先生剧变,宁可先绝后患,这亦是当初管平一意设计、伏杀林青的最大原因。

然而林青既然已逃出管平伏击,以他桀骜不羁、极重恩怨的个性,无疑将会成为太子府的一大劲敌。在这祥的情况下,太子一系当然宁可向林青示好。世人皆知暗器王别无所求,唯希望与明将军一战,所以管平才会出言暗助林青完成心愿……

只是,太子府因此开罪将军府,这个代价是否也太大了?以管平的智谋,决不会犯下这种因小失大的错误,他是否另有什么阴谋?

林青瞬间已想通一切原委,迎上明将军的目光,看他听到管平公然的挑拨会有何说法。

明将军的话却更令所有人吃惊:“林兄重伤初愈,不宜动武,此事权且放在一边吧。”管平一叹,手指堂中白绢上“试问天下”四个大字:“暗器王重伤之余都有如此能耐,小弟当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骆清幽实不愿林青与明将军进行这场生死难料的决战,忍不住开口道:“管兄先不必五体投地,林……兄这一笔虽是石破天惊,但能否算是解开了蒙泊大国师的难题,还要请宫先生解答才知道。”她倒是极少对林青以“林兄”相称,一时颇不习惯。

宫涤尘却是眼望白绢,静立良久,浑如不闻。

明将军微一皱眉,凝神细看白绢上墨迹未干的大字,沉吟发问:“这是蒙泊大国师的难题?”明将军刚才只恰好看到林青那惊天一笔,却不知他出乎写字的原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