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 郑义门风(第3/21页)

章逸和两个娘子入内,说了些叮咛的体己话,便出来对于安江道:“咱们这就赶回浦阳江船上,明日天亮前,咱们的船就到了镇郊。待郑学士和方军师到了,便跟着郑学士回他的江南第一家去见族长。皇上……应文大师父趁天未亮,便先暂歇于此,由郑芫陪护,咱们几人就在附近将息,等方军师和郑洽来会合。”

于安江前后仔细想了一遍,觉得没有什么疏漏,便点头道:“如此甚好,一切行动小心,莫在最后一程出个纰漏而前功尽弃。”章逸点头称善。

郑芫和她娘及寒香姨告别后,与章逸两人从半掩着的门里悄悄闪出,藉着树林掩蔽身形,小心翼翼走出一里,确信没有任何人发觉行踪,这才施展轻功,往回程赶路。

次日清晨,应文和尚住进了郑娘的暂厝。不到中午,方冀和郑洽来会合了,与两人同行的驯马高手廖魁及王公公留在镇外照顾马匹。大家虽然疲累又紧张,经过这番折腾能够重逢,多少也有些兴奋之情。众人交换了两边的情形,方冀和郑洽都觉得整个逃亡计画到此应算是初步成功,往下的第二步便是要把应文安全地隐藏在郑宅镇。

郑宅镇沿着白麟溪两岸而建,白麟溪虽然不宽,但所经之处地形起伏,山林农田相间,更兼溪水清澈、溪流蜿蜒有致,风景十分秀丽。沿溪建镇以来,为便利两岸往返,陆续建了几座石桥。同样的黑瓦白墙栉比鳞次,同样的小桥流水、阡陌纵横,这里的风光除了典型江南小镇的柔美,更多了几分嶔崎磊落之气。

郑洽好几年不曾回家了,堂上老母总盼着他那一次能回家过年或过节,但每年都是失望。老母另一件对郑洽不满之事,便是他至今未娶,老母抱孙无望。这回郑洽终于回到故乡,但却不能先回家看娘,他悄悄到了族长郑渶的家敲门,出来应门的正是郑渶本人。

郑渶开门见到身着便服的郑洽,吃了一惊,但十分高兴地道:“老弟,你怎么这时候回郑义门来,事先也没个消息。”郑洽低声道:“族兄,快让我进屋,再详细告知。”

他闪身进了屋,室内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女童,坐在小板凳上,手中拿着几块纸板,每块板双面都写了一个简单的字,显然郑渶正在教孙女儿认字。这情景让郑洽回想起自己幼年时也是如此这般,在家中由父亲拿着方块纸板教认字,连小板凳好像都是一个模样,不禁感到一阵温馨,竟然一时忘了说话。

却听族长郑渶对小孙女道:“小丹,叫爷叔。”小丹头顶上扎了一根冲天辫,穿一件小红衣,模样十分可爱。她叫一声爷叔,便飞快地跑进内室去了。郑渶笑道:“见不得世面的小丫头。”

郑洽双眼盯着墙上一幅横额,额上四边围了红丝带,上面“孝义家”三个字写得秀气。郑渶笑道:“老弟,你还记得这三个字吧?那是你中进士后隔年,愚兄代表郑义门到京师谒见皇上,还是郑进士你陪着进皇宫,皇上亲笔写的呢。”

往事如烟,但郑洽怎会不记得那一幕?建文就位不久,奖励民间忠孝节义的好风气,浙江布政使司特别保荐了浦江郑义门为孝义之家。建文皇帝召见族长郑渶,并赐亲笔书写的“孝义家”三字横额。

郑恰悄声道:“京师已经变天,燕王朱棣杀进了南京,皇上削发为僧,我等保着他潜逃,今已到了郑宅镇!”

郑渶吓了一跳道:“你们的行踪可有人发觉?”郑洽道:“绝对无人发现。是我主动建议皇上暂时到咱们镇里隐藏一阵子,想我郑氏宅族里得太祖赐颁‘江南第一家’,皇上暂隐于此,也是我郑义门回报两代皇帝对咱们的恩义……”郑渶道:“这事十分危险,不只是你我两人的事,全族的安危都在其中,我要立刻召集各族代表商议。”郑洽知是实情,但召集全体代表商议不仅费时,且有其他顾虑,便道:“事已急,皇上等人在外边农舍之中不可久待,久必有失啊。”

郑渶想了又想,一再沉吟,终于道:“老弟说得也有理,咱们此刻就赶到郑义门祠堂去,此时五老都还在祠堂中评审书院子弟的书法。咱们先得到五老的支持,迅速安置了皇上诸人,其他的族人代表只好慢慢再说。”

郑洽想想这也是目前唯一的办法,便和郑渶赶紧前往郑氏祠堂。祠堂建于白麟溪旁,门前便是清溪和垂柳,十分的幽静,一进门便看到一块书有“白麟溪”三字的石碑,乃是元朝名丞相脱脱帖木儿的手迹。

郑渶带着郑洽到祠堂左侧一间偏房中坐定,道:“老弟便在此稍候,待我去请五老过来。”等了片刻,郑渶带了五个老人走进屋来,郑洽连忙起身行礼道:“五位族长在上,郑洽这厢有礼。”那五老还礼道:“郑进士休要多礼,你回来得忒急,若是先捎个信来,咱们要在祠堂办个欢迎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