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完颜不败(第3/21页)

盛庸的军队在聊城外设了三道埋伏。他得到铁铉的通知,已明了燕军的布局及朱棣的所在,他的迎战计画就是针对这个情报而设定。但如果消息错误,他所有的布置就前功尽弃,反而还会落于下风,但这个险似乎值得一冒。

已过子时,盛庸的大营中仍然烛火通明,他指着铺在矮几上的地图,对众将道:“据济南来的消息,敌军主帅亲率先锋在我左翼佯攻,中锋趁机逼进,然后主帅就转到中央,指挥三路先锋齐攻我中央大军,打算一鼓作气攻垮咱们。嘿嘿,大约他期待咱们会像李景隆的部队一般,一败就溃散逃跑,咱们会这样吗?”

众将齐声大喝:“门都没有!”

盛庸接着道:“主将在左翼佯攻,咱们就在他左翼做戏,假装将精兵调过去援救,中央大军只待他左转便两边散开,诱他攻入。然后听我命令,炮声响起,便全面合围!”

诸将摩拳擦掌,但也有人在窃窃私语,盛庸见状便问道:“诸位还有何疑问?”众将面面相觑,终于有一个副先锋发问道:“照大帅的战法,咱们第一线便和朱棣面对面的厮杀,咱们如有机会……是杀他还是不杀,大帅给句话吧!”

这句话问到诸将每个人的心里,一时大营中全都静了下来,大家都在等盛庸一句话。盛庸沉吟了好一会没有回答,最后他一挥手道:“各归各位,大家见机行事吧。”

众将明白了,盛庸是不会当众说出“如有机会格杀勿论”这句话来,便鱼贯退出。有的将军心中暗道:“盛帅不置可否,只说敌方主帅、敌方先锋,就是没说‘朱棣’两字,俺就当没听到朱棣在第一线这回事,他妈的能杀就杀。”也有的暗暗担忧:“这盛庸倒会做官,他绝口不提‘朱棣’两字,咱要是杀了朱棣,那可是皇上的亲叔爷呢,将来有人挑拨一下便是祸事了。俗语说得好,‘皇帝心,海里针’。他妈的,他们专门翻脸就杀人,老子还是小心一点,千万不要图一时之快。”

众将才离大营,两个亲军的把总进得营来,单膝点地,对盛庸报告:“探子来报,平安将军的大军已到了预定地点,在运河两岸埋伏就位。”

盛庸呼了一口气,双眉扬起,双目精光四射,低声道:“成了,就等猛虎出闸。”

建文三年元月初七,百姓过完年还没几天,南京城里张灯结彩尚未收下,东昌大捷的喜讯便传到了京师。仗着丐帮的飞鸽传书,章逸从朱泛的手下得到最快的捷报,他将资料整理好了,让郑洽去朝廷报喜。

郑洽禀告,东昌之战从建文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打到建文三年元月初五,整整激战了十天。燕王朱棣在聊城外中伏,他的先锋部队被盛庸诱入阵中合围狠打,数次靠着建文给他的护身符才幸免于难。等到残余部众与朱能、张玉的军队会合,从后方赶来救驾的朱高煦也到了东昌城野,朱棣的性命才算保住,但所率领的先锋部队已所剩无几。

燕军的后阵大军投入战场,遭遇到的是火枪和毒弩的轮番攻击,死伤十分惨重,大将张玉被围战死。朱棣下令大军向北转进,就遇到平安的伏军攻击,打到元月初五,便决心收兵。朱棣黯然班师回到燕京,大将张玉之死显然令他伤心不已,时为建文三年元月十六。

这是建文元年燕王起兵“靖难”以来,南京第一次重要的军事胜利。章逸比掌握了庞大锦衣卫的鲁烈早两天得到确实消息,朱允炆十分高兴,便下令将章逸升为南京锦衣卫右副都指挥使,这是鲁烈原来的位置,章逸成了锦衣卫的第二把手。

朱允炆又恢复了齐泰和黄子澄的官位。这两人在一年前虽然丢了官,但仍受建文的倚重,这时前方打了胜仗,皇帝心中一乐,便复官了。黄子澄立刻建议建文帝以大捷的消息祭告太庙,有王师得胜告太祖的意思,京师全城充满了欢喜之情。

章逸和郑洽沿着锺山南麓的小径缓缓而行,两人各骑一匹毛驴,不徐不疾地边走边谈。自从他以“乾坤一掷”杀掉了金寄容,章逸的名气在全国锦衣卫中已经超过鲁烈,便在江湖上也传得绘声绘影,消息多半是从丐帮传出去的。

武林中人一则惊讶世上居然还有人身怀全真教武学的最高杰作“重阳霹雳九剑”,而这人竟然是隐身在锦衣卫衙门的大头目;另则惊讶世上居然有人用明教前教主的绝杀招式“乾坤一掷”杀了前者。这件事中牵涉到两件令武林人士震撼的大事,难怪章逸突然声名鹊起了。

鲁烈在金寄容临死之时,割下了他的头颅向朝廷邀功,不但一举划清了自己和金寄容的界线,表示过去种种勾结燕王的罪行全是金寄容干的,同时还升了官,得到原属金寄容的位子。他当上了锦衣卫的头领,当然可以继续引进天竺高手或其他武林人士,增强他的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