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九 章(第6/7页)

“小妹见到的是一位君子剑柳依风,他为了追逐一个犯了采花杀人的少林俗家弟子,直闯少林,一剑连闯少林七重门户,最后剑破十八罗汉阵,把人带下了山。”

南宫萍笑道:“原来是他呀!他是少林逐徒,那次只能算是回家去叙家常,算不得什么拼命。”

“什么?他是少林逐徒?”

“是的!他是少林福建南支的俗家弟子,但为了要加入南宫府,自请开脱少林门下的身分。南宫门客的身分必须超越于门派之外,才会引起更多的误会。”

“为了什么呢?兼有门户身分,其实也没有关系呀!”

“关系大了,就以柳叔叔为例好了,他如仍具有少林弟子的身分,直闯山门,连破七关,那就是叛上的行为了,因为他开革了门户身分,才能放心无碍地行事。”

胡风笑道:“不过他是少林逐徒,闯闯少林寺还没有多大关系,他若是别家门下,就不太方便了。”

南宫萍一笑道:“当然,我们行事前也会作适当的顾虑,让适当的人去,所以南宫家聘剑士,最好是不属于哪一家的,这样便少些顾虑。

现在话题再回到柳叔叔身上,他在少林寺其实学的功夫并不怎么样,只是基础打得好而已。

他出师后,第一次北上嵩山朝觐掌门,结果连个三代未出师的弟子都切磋输了,为了他,嵩山本院还笑他们南支择徒太杂,出师大易,所以那次行动,他是自己请求前去,同时也为南支少林争一口气!”

“怎会前后相距如此之大呢?”

“柳叔叔在少林时只学一家武功,而且俗家弟子各从各师,各传各艺,上一代的拿手心得,非嫡传大弟子不授,门户之中又有小门户,技艺又如何得精?

他到了南宫府十几年,吸收各家技艺的精华,再融入少林武学之中,别成一格,才大放异采……”

胡美珍道:“还有一位……”

南宫萍笑道:“另一个例子不必举了,柳叔叔的例子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南宫府是一个大家庭,全体合成一家。

你可以在这儿得到很多,但也必须贡献出自己所长去造就别人,因此,进入南宫府的人必须要有开阔的心胸。”

胡美珍问道:“若是有人舍不得或是不肯将自己所长拿出来教给别人呢?”

“这样的人绝不会进南宫府,进来了也待不久,倒不是别人排挤他,而是他自己留不下来。”

“有没有这样的人呢?”

“当然有的,有些剑士在应聘之后,干不到两三年,就自请退出,有些是因为自己身上有关特殊事故,有些纯因行事心情无法以配合。

一个秘技自珍的人,在其他地方也是差不多的,短时间也许无法发现,久而久之,就分出来了。

就像鱼目混人了珍珠堆中,一时间也许无以分辩,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珍珠依然光泽,鱼目却黯然失色了。”

胡美珍轻叹道:“南宫门下,也会聘错人的,这倒是想不到的事!”

“那并不出奇,南宫聘请剑士,并不问对方出身,凭义气相通,但人门一段时间后,清浊自分,凡是经过三年以上,还是乐于留下的,大致终身都不会退出了!”

她并没有特别说明提出这些话的含意何在,但也很明显地指出了,南宫门下剑土应该具备些什么心胸与修养。”

最后她又语重心长地道:“北慕容家的制度大致与南宫家差不多,只是没有互相切磋武学的规定。

先夫对这一点颇不以为然,他认为各人互有专长,不能拿出来,实在不必勉强!”

南宫少秋道:“大姐,我们也没有勉强,完全是大家自愿的。”

南宫萍道:“话是不错,但因为大家经常切磋,府尊发现谁有一技之长时,亲自请教,公开讨论。

有些人心中并不愿意,迫于情面才说了出来,一直到他自己在研讨时也获益无穷才能领会到这种制度的好处。

你姐夫却不同意这点,结果,官家那批野心的政客敢对北慕容家下手,却不敢对南宫家有染指之图……”

“那也不尽是这个原因吧?”

“当然,我知道那天的灭门之祸,并不全是外力,一定还有内应,所以要在最后纵火焚尸灭迹,目的也有掩饰那些内应的人,使人无从追索。”

胡风道:“那些人难道从此永远不出现了吗?”

“他们若是变换个身分,大概还不容易辩认。慕容家的门客究竟有多少人,也只有先夫一人知道,也只有先夫一人认识,我只见过名册,却只认识几个常见的人。”

南宫少秋道:“那也难怪,姐夫用人太多太杂,的确就难以兼顾了!”

南宫萍叹道:“我也劝过他,但是没办法,他管的事情太多,势力扩充得太快,虽是一心求好,但依靠的人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