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人面兽心(第2/7页)

这句话又触发了梅玉心中的傲性,冷哼一声道:“皇帝也要讲理,东西又不是我们故意丢的,不过就是几块宝石罢了,怎么又可以连累到其他的将领们,他们又不知道我们来取宝。”

郑和一叹道:“国公,皇帝倒不是不讲理,他的理跟你的不同,丢了那几块宝石无关紧要,但是事情的严重性不在宝石,而是在乎上国的尊严,主上遣大军远征,目的也不是在有所收获,谁都知道那是十分渺茫的事,不能期之必成,主要的意义在扬我华夏之威,主上对汉、唐两代开土开疆的盛举,十分心折,他在做王子时就几次向咱家吐露心声,所以一旦登基,就迫不及待地遣咱家出来了,抚平西南诸夷,也是主上早就计划的,所以像这次战船,这批水师,几乎是早就备妥的。”

“那与忽必烈藏珍没关系吧?”

“但是与上国之尊严有关,如果在大军重重警戒中,都能叫人把东西盗了去,这就证明了军威之不可恃,也大损及上国之尊严,所以,说句老实话,失去的那些宝石,追不回来咱家尚有担待;这批盗宝的人,必须加以严惩不可,国公现在该知道重点何在了!”

梅玉终于明白了,他也没办法对此说些什么,他跟建文帝是很接近的朋友,几乎情同手足了,他多少对这些皇族子弟有个了解,建文帝为人心慈而平和,十分仁厚,但是在一件事情上,却不马虎,那就是帝国皇室的尊严。

建文帝十分敬老怜贫,可是有一次,宫中一个老太监不小心,把盛装的玉玺的盒子碰倒在地上,里面工玺丝毫未伤,但是建文帝十分震怒,当场下令将那名老太监推出宫门斩首。

这是一名三代老宫人,侍候过太祖、太子、皇太孙,也就是建文祖孙三代,平时建文帝对他十分尊敬,但是在这件事情上,建文帝表现了他冷酷的无情而坚执的一面。

皇帝也好,皇族也好,他们的尊严是不容冒读的。

梅玉本来对郑和如此郑重其事的追捕文廷玉那一帮人,颇不以为然,忽必烈藏珍中珍品极多,失去的这一批,价值不过百分之一而已,不值得隆重其事地追索。

现在听郑和说到尊严两个字,梅玉知道这件事是无法转为和缓了,从建文帝的身上,他已了解到触犯帝室尊严是一项无可宽恕的罪行。

何况,郑和的一句话,将梅玉心中另一丝不安也冲淡了——这文氏先人已经因献出藏珍图而致富贵,则文廷玉再下手盗取藏珍就太不应该了。

本来,梅玉心中还以为文氏后人对忽必烈藏珍,多少也该有一点权利的,现在想到了文氏先人已经将藏珍图献给了朝廷而致富贵,他的后人对藏珍已经没有权利了,文廷玉的行为也是真正的盗取了。

想通了这一点,梅玉的脚步也走得快了一点,是跟在领先的王大年之后。而且还突然伸手,将王大年推倒在地,同时一举手中的盾牌。

这是一种以藤为支架,再蒙上熟革为面的皮盾,既轻便、又坚韧,最适合这种丛林地区使用。

皮盾上发出了蹦蹦的声响,有好几枚黑色的木刺落下来,王大年也很灵巧,在梅玉推倒他的同时,已经滚向一棵树后,这时一扬手,射出了一筒袖箭。

这种袖箭通体皆铁,前身粗细如筷,却是机簧弹射出来的,十分强劲,一简可发十支,可以一支支的发,也可以一下子十支齐发,是一种很少有的暗器。

郑和这支远征军中,倒是各种人手都齐全,尤其是这些担任斥候的先锋营中好手,几乎人人都有江湖上一流身手的标准,王大年的感觉虽不如梅玉的快,但也只慢了一步而已,滚倒地,已经留心到暗袭所来的方向,抬手就是一筒袖箭反击回去。

树上发出两声惨叫,两条人影坠落下来,果然又见两名吉马族的女战士,上身赤裸,下身则围着兽皮,颈子上则悬着一具竹筒,那是她们发射吹箭的吹筒,前头是一种树枝,削成尖刺后晒干,坚硬不逊钢铁,浸染过毒汁后,就是一种杀伤力极强的武器。

刚才那一阵吹箭就是这两人发出的,她们的动作虽轻,却躲不过梅玉的耳目灵敏,及时拯救了王大年的性命。

王大年惊魂甫定地道:“多谢国公爷的援救之恩!”

梅玉道:“别客气了,彼此为同胞,守望相护是应该的,对面的二十丈外草丛中,尚有十人以上的埋伏,把她们叫出来,大家好好地谈一下,如果她们还是心存敌意,我们的大军赶到,就将鸡犬不留了。”

王大年大声地用吉马语叫了一阵,但见乱草嗖嗖一阵翻动,出来了十六七个女郎,都是裸着上身,下披兽皮短裙,肤色褐黄,发长垂腰,隆鼻而凹目,脸部长得颇为秀丽,只是她们身背弓箭,手持长矛,显得杀气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