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第5/7页)

荀绲:“是啊!他们做官以后,只会一味征税、敛财、侵占良田、为祸乡里!”

曹瞒听得火冒三丈:“这还有没有枉法,难道没有人来办他们吗?就任由他们将地方治理成这副样子?”

“谁来办他们呢?”荀绲道:“敢办他们的文人,都已经被贬官,遭遇了‘党锢’。”

党锢带来的危害竟然这么大?!

也许是曹瞒表情太夸张,荀绲反而安慰道:“各地方还是有才能过人的官员,再不济,还有御使来督查这些。”

“如果御使也被他们收买了呢?”曹瞒试探问道:“还有其他的办法能改变这种现状吗?”

荀绲瞥了曹瞒一眼:“那么恐怕要等文人们再次胜过宦官,才能扭转局势。”

荀彧欲言又止:“可是……文人与宦官之间地斗争持续了几十年,以曾经发生的事来看,文人掌权以后,也没有好好将地方治理好啊!”

荀绲沉默片刻,有些无奈于儿子的耿直,他揉了揉眉心:“即便如此,天下也不该是由宦官的党羽来治理。”

“宦官有党羽,朝臣也有党羽,一直以来都争斗不休,不好好治理国家,吃着百姓们交纳税收上缴的俸禄不够,还要贪污、搜刮民脂民膏,为了眼前的利益勾心斗角,这是长远之计吗?”曹瞒对此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没有人来治理国家,百姓们都快饿死了,国家不会生乱吗?”

荀绲不能回答曹瞒的疑惑,他轻叹一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吉利对《孟子》的学习,已经学透了,将它们装在了心里,而其他人,或许早已经忘记了当初学习圣人之言时的虔诚。”

话题一时间有些沉重,荀彧看了看父亲,又看了看表情并不好看的曹瞒,低头思考起来:“若是陛下能够下令彻查,还有多好。”

曹瞒心中一动,很快又拢下了脑袋,他摸了摸荀彧的头,一脸同情道:“小彧还是太天真了,涉世未深啊!若是下令彻查就能解决问题那倒好了,怕只怕即便下令去查,他们也一样能相处欺上瞒下的法子,阳奉阴违。这里面,涉及到太多人的利益了。认真去彻查的人或许还没查到东西,就已经被人害了。”

曹瞒能够有这样的认识,超出了荀绲意料之外,他高看了曹瞒一眼,颔首赞同道:“不错,正是这个理。”

曹瞒又道:“除非陛下能够派出足够镇得住场子的人,比如段子,用军队,将那些敢于反抗的豪门贵族全部都杀掉!”

他越说越兴奋,觉得自己说的实在是太对了!

没错,拳头大的就是老大,谁手里有军队,就能自我保护,并且强迫别人屈服。

荀彧诡异地沉默了,眼神渐渐古怪起来,他视线落在了曹瞒精瘦有肌肉地胳膊上,面露纠结之色。

荀绲则毫无顾忌地将一个栗子敲在曹瞒头顶,他无奈道:“越说越不像话,不是什么事情都能靠武力来解决的!”

他们在驿站休整了片刻,下午就又再次上路了。

就这样一路到达了荥阳,路边荒草丛生,荒地边时有白骨,井水干涸,似乎刚发生了旱灾的样子。

饥饿的百姓匍伏在地上,挖着草根塞入口中,大路边缘,总能遇上乞讨的人,贪婪地注视着路过的车辆。每当有车辆路过时,他们都会伸出骨瘦如柴的手,去勾车辕。

荀绲嘱咐二人不要下马车,等到进入了荥阳城内,这才放荀彧与曹瞒下车活动。

曹瞒的脸上再也没有了出行的快乐,他闷闷不乐地跟着荀绲住宿驿站,明显变得沉默寡言起来,不苟言笑的时候,还真有几分唬人。

荀彧还有几分少年人的天真,见到各地方凄惨的景象,他心里也不好受,那是每一个学习圣人之言,将治世作为未来职业选择的学子所不忍观看的景象,可是想一想太学里对于他们的教育,荀彧安慰曹瞒:“等太学生们长大,不就有了可以治世的人才?以后一代又一代人毕业,形势会越来越好的。”

曹瞒点了点头,稍稍打起了精神来。

荥阳城池之中,似乎有些不一样的氛围,无论是太守府还是当地的豪门贵族全都紧闭家门,荀绲等人有洛阳的官印,获得了驿站留守官吏的照顾。

留守官吏劝几人道:“你们是要往嵩山走到颍川吗?嵩山可不安全啊!”

尽管如此,便是绕道走,那也是不安全的。

小官吏悲痛道:“近些年总发生天灾,税收还越来越高,荥阳发生了瘟疫,百姓们没钱治病,死了不少人,荥阳没了百姓种地,收成也不好,眼看就要揭不开锅了,当地的豪门地主却提高了粮价!以至于许多百姓逃往了山里,聚集成了匪患。你们若是往嵩山走,会遇上山匪的。”

到达荥阳以后,这里人说的话全都用的是方言,与洛阳官话大有不同,曹瞒废了好多精力才勉强听懂了小官吏说了些什么,心情更加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