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九月九日,重阳节。卢家两兄弟独自出门赏菊。只要能在一起,兄弟俩就都是这样过节。

兄弟二人一起出门,不带其他人,这既是卢家兄弟的惯例,也是旧日风俗。当然,菊花酒还是要带的。酒和杯子都由弟弟带着。哥哥带着一根拐杖,在零洲岛上过了这么多年,腿脚已然慢了许多。

重阳节这天,人们都会上坟祭拜先人。不过卢氏兄弟的父母和祖先都埋在西部。最近有个人辞世的消息让兄弟二人哀痛不已,那个人死在延陵,死在书桌前。

重阳节要登高,不过今年他们并没有去太高的地方。前阵子有消息传来,席文皋仙游了,兄弟二人聚到一起,十分难过,两人都没有心思外出登高远足。

从第一次进京时起,席文皋就是这二人的先生,并且受到兄弟二人的爱戴。当年他俩随父亲初到汉金,坊间便有传闻,说此二人绝世聪明,前途无量,说他们妙手文章,通过层层科举考试,一路进了京师。

今天两人去了“东坡”附近的一道山梁。“东坡”就是卢家的小农庄,这个名字是大哥卢琛起的。两人坐在树下的凳子上,弟弟把酒倒上。

两人向东望去,山坡下面有一条小溪,卢家的田产就在溪对岸。若是努力耕作,丰年足以供养一家之需。

天还不算冷,但兄弟俩已然能感受到秋意——重阳时节,正是悲秋的时候。

兄长说:“走得太远,真的会找不到来路?”

弟弟看着他,喝了口酒。弟弟个子高一点,身材也更瘦削。不论言谈还是文章,他都不如兄长那般心思敏捷。他虽算不上诗人,但性格沉稳,胆气过人,与人论辩时思路缜密,因此也颇受人尊重。在他的众多成就当中,有一样,就是曾经北上出使过萧虏。

“会,”卢超回答,“你有这种感觉?”

诗人望着远处的小溪。“是因为今天吧。”

弟弟说:“是吧。不过侄儿和大嫂都在这里,如今咱们一家团聚,又有田地,不会挨饿。老天待咱们不薄啊,大哥。你已经回到奇台了。”

零洲岛虽名义上属帝国领土,却在帝国边陲,自成一统。因而有此一说。卢超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当年遭流放时,卢琛看起来并不老,可到如今,他完全不像是正当壮年的样子。眼见着兄长如今这般模样,做弟弟的心中都会隐隐作痛。弟弟是天底下最尊敬卢琛的人。

卢琛对弟弟也有同样深沉的关切。他冲弟弟笑了笑,说:“是啊,我能回来,老天待我不薄啊。”

他伸出酒杯,弟弟把酒满上。两人又朝东边山下望去。两家的儿子和庄里的佣客把坡上的荆棘杂草都清理干净,种上桑树板栗——这都是附近农田的主户提的建议,卢家兄弟二人对农事知之甚少,不过也都愿意虚心求教。他们可得养活不少人呢。

两个人都不说话。过了一会儿,哥哥吟道: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弟弟没说话,满饮一杯,又给两人斟上酒,终于说道:“新填的。”

“是。前两天写的。”

卢超说:“已经回来了,就别走了。”

卢琛脸上的笑容一闪而过:“啊,你是说我真的回来了?是说我还是过去的我?”

弟弟没有报以微笑。他说:“对。我就是这么说的。”

跟着,该来的终究避无可避,卢超向兄长讲了另一个消息。这个消息沿着驿路,跨过江河,刚刚传到这里。这一回,消息来自朝廷。

奉旨离开这里的是他。卢超去国久矣,如今又要重新入朝为官,真可称得上是一份荣耀。可他要去的并非京师,而是北方,远在长城之外——长城是旧时奇台的国境线,而不论古今,那里一向十分危险。

头顶树上传来鸟叫,坡下有鸟随声附和。上午多风,天色晴朗。湛蓝的天空,金黄的太阳,白云随风舒卷。

两年来,尽管总会时不时地召林珊进宫或是前往御花园见驾,但官家从来都没有暗示过想要林珊侍寝。

这让林珊轻松不少,不过如果说实话,她有时也会想,官家为何从来都不曾有过这方面的打算。她照着镜子,却也看不出个所以然:她个子高挑,容貌姣好,仍旧年轻,而且身段苗条,正合当下的风尚——如今一般都认为,大户人家的女子都不该“抛头露面”。

当然,“艮岳”里的女人并不都是出自大户人家。有时候,诗人学士奉召前往御花园宴饮,宴会进行到一半却被打断,因为宫中妃嫔乘着步辇,让人护送过来了。

这时官家就会退席,和送来的年轻女子一起进入一座凉亭,凉亭四周会放下帘子,以免旁人看见,尽管声音还是会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