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埃雅仁迪尔的远航与愤怒之战

彼时,“明辉”埃雅仁迪尔是西瑞安河口附近居民的领袖。他娶了美丽的埃尔汶为妻,她给他生了人称“半精灵”的埃尔隆德与埃尔洛斯{Elros,星光泡沫。266。}。然而,埃雅仁迪尔心境不宁,沿着尘世之地的海岸航行也不能纾解他的焦躁。两种意图在他心中增长,它们合而为一,成为对广阔海洋的渴望:他想扬帆远航,出海寻找一去不返的图奥和伊缀尔。他还想自己或许能找到那终极之岸,于有生之年将精灵与人类的消息呈送给西方的维拉,那也许可以打动他们,怜悯中洲的悲伤。

那时,造船者奇尔丹带着在布砾松巴尔与埃格拉瑞斯特海港沦陷时逃出的子民,住在巴拉尔岛上。埃雅仁迪尔与奇尔丹结下了深厚情谊,他在奇尔丹的帮助下建造了歌谣中唱过的最美的船,“水沫之花”汶基洛特{Vingilot,昆雅语,完整的写法是“汶基罗提”(Vingilótë)。782。}。它有金色的船桨,白色的船骨,木料采自宁布瑞希尔{Nimbrethil,辛达语,白色桦树。585。}的桦树林,风帆宛如银月。《埃雅仁迪尔之歌》{Lay of Eärendil,叙述埃雅仁迪尔的生平与航海经历。参见《魔戒》中比尔博的诗歌。}中唱到他在探险中的种种经历,他曾去过汪洋深水与杳无人迹之地,去过诸多海域与无数岛屿。但埃尔汶悲伤地等在西瑞安河口,并未与他同行。

埃雅仁迪尔没有找到图奥与伊缀尔,在那次航程中也从未抵达维林诺的海岸。他被黯影与迷咒击退,被逆风驱逐,直至他思念埃尔汶,转棹回航,归往贝烈瑞安德的海岸。他的心催促他加快速度,因梦中突然袭来一股恐惧,可是先前他曾相抗的风现在又不肯遂他心愿,送他迅速回归。

埃尔汶还活着,并且带着精灵宝钻生活在西瑞安河口的消息初次传到迈兹洛斯耳中时,他因后悔多瑞亚斯之事,没有采取行动。然而过了一段时间,誓言未能达成的后果又回来折磨他和他的弟弟们,他们停下漂泊狩猎的生活,聚到一起,向海港送信表达友善之意,但也提出了强硬的要求。埃尔汶与西瑞安的子民不肯交出这颗贝伦赢得、露西恩戴过、俊美的迪奥为之身死的宝钻,尤其是不能在他们的领袖埃雅仁迪尔还出海未归时交出。因他们认为,他们的家室得到的疗愈与船只得到的祝福,都源于精灵宝钻。于是,精灵残杀精灵的惨剧又发生了,这是最后也是最残暴的一次。此乃那则受诅咒的誓言所铸成的第三桩大错。

费艾诺还活着的四个儿子突然向刚多林的流亡者与多瑞亚斯的幸存者发动袭击,杀灭他们。此役中,费艾诺众子的部属有些袖手站到一旁,还有少数倒戈相助埃尔汶,反抗自己的主君(那段时期埃尔达的内心就是如此悲伤迷惑),结果被视为敌方杀害。那天阿姆罗德和阿姆拉斯双双丧命,迈兹洛斯和玛格洛尔因而成了费艾诺众子中仅存的两人,但他们取得了胜利。奇尔丹和至高王吉尔-加拉德领着船队赶来援助西瑞安的精灵,却为时已晚,埃尔汶和她的两个儿子都失去了踪影。极少数未在攻击中丧命的海港子民投靠了吉尔-加拉德,随他去了巴拉尔岛。他们说埃尔隆德与埃尔洛斯被活捉了,但埃尔汶胸佩精灵宝钻投了大海。

因此,迈兹洛斯和玛格洛尔并未得到宝钻,但宝钻也并未失落。因乌欧牟将埃尔汶托出波涛,使她化为一只白色大鸟,飞过大海去寻找她挚爱的埃雅仁迪尔,精灵宝钻在她胸口闪耀如明星。一天夜里,正在船上掌舵的埃雅仁迪尔看见她朝他飞来,恰似明月下一朵飞快飘动的白云,大海上一颗轨迹奇特的星星,一团乘着风暴之翼的苍白火焰。歌谣中唱道,她从半空跌落到汶基洛特的甲板上,晕了过去,因为速度太快,几乎断了气。埃雅仁迪尔将她捧起抱在怀中。但第二天早晨他睁开眼睛,讶然见到妻子躺在自己身旁熟睡,秀发散在他脸上。

埃雅仁迪尔和埃尔汶为西瑞安海港的毁灭和两个儿子的被掳感到万分悲伤,他们害怕孩子会惨遭杀害,不过那并未发生。出乎意料的是,玛格洛尔怜悯埃尔隆德与埃尔洛斯,疼惜他们,双方之间后来萌生了亲情。但玛格洛尔内心因那则可怕誓言的重担而疲惫不堪,厌恶烦乱。

如今,埃雅仁迪尔见中洲大地希望已荡然无存,绝望中不再归家,而是再度转向,在埃尔汶的陪伴下再次去寻找维林诺。他现在几乎总是站在汶基洛特的船首,精灵宝钻绑在他额上。他们愈靠近西方,它的光芒就愈灿烂辉煌。智者说,正是靠着那颗神圣宝石的力量,他们终于来到那片只有泰勒瑞族的航船曾经到过的海域。他们来到迷咒群岛,逃过了其中的迷咒;他们来到黯影海域,穿过了其中的黯影;他们望见“孤岛”托尔埃瑞西亚,但未逗留;最后,他们在埃尔达玛海湾抛锚停泊,泰勒瑞族看见那艘船自东方驶来,大为惊讶,他们远远凝望着精灵宝钻的光芒,那光极其灿烂明亮。就这样,埃雅仁迪尔成了第一位登上不死之地的凡人。他有三个同伴,名叫法拉沙{Falathar,辛达语,海岸的。308。}、埃瑞隆特{Erellont,辛达语。297。}和艾兰迪尔{Aerandir,辛达语,大海漫游者。7。},他们都是水手,曾伴他航行过所有的海域。埃雅仁迪尔对埃尔汶和那三人说:“此地当仅我一人涉足,以免维拉的震怒降临到你们身上。但为了两支亲族,我愿独自去冒这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