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回 藉慈力干戈化香花 悯众生经典传东土 (第5/8页)

那众官将唐僧接入弘福寺。一寺僧人都来奉承,询问西行经历。三藏道:

“端的离奇曲折,容贫僧日后记载下来请诸位长老过引”翌年由三藏口授,弟子笔录,果成十二卷《大唐西域记》,详记一路见闻及诸国风土习俗、山川物产。至今传世。此乃后话。

是日晡时,唐王召三藏入宫。抚慰之余,忽问起当年随行赵钱二校尉下落。三藏只道两人积劳成疾,途中暴亡。太宗信以为真,即传旨厚恤其家眷。

叙说片时,又赐宴为三藏接风。席间唐王闻三藏一路所经艰厄困苦,十分钦佩;请教佛理经义,又聆其言辞隽永、见解警辟、愈加叹服。遂诚心请三藏脐身卿位,共谋朝政。三藏力辞道:“贫僧无所求,只愿开译场翻经。还望陛下成全!”太宗皇帝慨然应允,着房玄龄在全国选通梵文晓经论高僧入译场为“证义”、“缀文”①等,辅佐三藏;又备齐“笔受”、“书手”②一应人员;译场所需一切用品亦由朝廷供给。

万事咸备,“译主”三藏即开场译经。先于弘福寺,后又移居慈恩寺翻经院。先后主持译出各类经籍七十五部,计一千三百余卷。使大乘经典在东土广为流传,皈依向善者日众。太宗皇帝在世时,对法师极为推崇;三藏译出《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后,他欣然作《大唐三藏圣经序》,褒赞法师取法、译经功绩。序云:

..我僧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慎敏,早悟三空之功;长契神清,先包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使千古而传芳。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振理,广彼前闻;裁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法游西域。乘危远迈,策杖孤征..穷尽异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译布中华,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陲。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千焰,共拨迷途;朗金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回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自作。譬之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绿波,飞尘不能染其叶..方冀真经传布,并日月而无穷;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也欤!

三藏回长安第二十年早春,译毕《大般若经》不久,于玉华寺溘然长逝。

据寺僧说法师寂灭时,曾闻天上一派仙乐,悠扬悦耳;又见半空祥云蔼霭,多时才散。一准是菩萨仙圣迎法师赴灵山成佛也!消息传出,长安城中无人不信。

1988.5—1993.8 草稿

1993.9—1994.9 稿

① 证义、缀文——为译主的高级助手,负责校勘译文辞义与文稿润色。

② 笔受、书手——为译场一般工作人员,负责记录译主口授的译文与誊清文稿。

1994.10—1995.9 二稿

1995.12—1996.3 三稿

后 记

八年前春天的一个清晨,窗外阳光明媚,丁香婆娑。我伏在书桌上写下《新西游记》的第一行字。时光流逝,转瞬八载过去。唐三藏终于到达他心中的灵山。我呢?

书稿写出后,有记者问我,是什么触发了我“突发奇想”,要重写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我喜欢这部小说。上小学时就读过少年版的《西游记》,看得废寝忘食。成年后重读,感觉便不同了。我当然还是非常喜欢她;以至于愈喜欢,愈不能容忍她的缺点。小说一方面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残酷,却又幻想“乐土明君”;歌颂孙大圣的反叛精神,又让他“知悔皈依”..

《西游记》思想性方面的“问题”,或可归之于原著者的“时代局限性”。

今人似不应苛求。但作品的最大不足还是在形象塑造上。在这方面,《西游记》与略先问世的《水浒传》相比,不能不说是相形见绌。华师大古典文学教研室郭豫适、简茂森教授指出: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但取经四众中,唐僧和沙和尚这两个艺术形象的塑造就比较差。

唐僧的精神面貌和性格内容显得比较贫弱..沙和尚形象就显得更为苍白模糊、缺乏鲜明的个性。..看来,编述神奇生动的故事,吴承恩是很擅长的。但比起施耐庵、曹雪芹在同一部小说里塑造出成群的使人读了不能忘记的鲜明的艺术形象来,《西游记》在这方面就逊色了。①《西游记》还有一些明显谬误或败笔,如书中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为《多心经》,并派生出“多心和尚”的故事;如石猴拜师学艺、师父须菩提面目的不释不道;再如唐僧与八戒喝子母河水怀孕、师兄弟之间无聊地插科打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