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绫锦囊(第5/7页)

去年秦王意欲伐楚,便问李信将军用多少士兵可行,李信称二十万人足矣。秦王又以此问询王翦将军,后者却说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笑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最后点了李信为主将,蒙恬辅之,而王翦将军则趁此谢病归家,令人唏嘘不已。

这段君臣对答被有心人宣扬出去,立到荣升了去年秦国最受欢迎的话题,绿袍少年曾经被嘲风魔音穿脑似的唠叨了整整一个月八卦实况,逼得他最后搬来高泉宫住了好久。要不是婴闹情绪拽着他回鹿鸣居,他完全都不想再踏足咸阳官一步。

不过为了与王离谈话不尴尬,绿袍少年便提起了这个话题,立刻引起了王离大段大段的不满与牢骚。绿袍少年含笑倾听,适当在某些停顿的地方添上自己的见解和附和,很快就让王离生出知己之感。

“切,我父在李将军执掌大军之前,曾伐楚取十余城。这功劳之后的成果,就生生被李将军抢了。”王离紧握右掌,愤慨地在空气中挥了一下。

“日前听闻,王老将军告病,王大将军近日归来,据说是要伐魏?”见提到了王贲,绿袍少年立刻话锋一转。这消息在咸阳上层之间都不是什么军事秘密,韩赵燕已灭,楚国又有李信领兵伐之,又因其带走的兵马并不多,所以闲暇的军队肯定会另有安排。剩下的两个国家,齐国最远,所以目标定是魏国。

“应是如此,过几日我父就会进宫领虎符,这次我也会随军出战。”王离说得口干舌燥,拿起梅花茶一口饮尽,倒是不再嫌弃这种古怪的口感了。一杯水润喉,王离摸着手中的陶杯犹豫了片刻,因为猜到这才是绿袍少年特意找他一叙的缘由,便实话实说道,其实……我还是有些担忧。”

绿袍少年浅浅一笑,竖起了一根手指,缓缓道:“其一,王大将军是首次独立领兵。”

王离的脸色稍黯,但还是点了点头。不是他不相信父亲,而是以往都是在爷爷的麾下带队出战,纵使之前曾经攻下楚国十余城,也是因为他爷爷的军队就在不远之处,有什么事情可以守望相助。这并不是说他父亲的军事能力不行,而是一种心理,就是走独木桥的人,总没有走石板桥那样如履平地。而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这种极度紧张的心理,往往会带来错误的判断。

绿袍少年也无须多加解释,因为他知道他的未尽之言,王离都懂,他又竖起了第二根手指,道:“其二,兵力不足。”

王离的脸色又阴沉了几分,李信带兵二十万,看上去仿佛比他爷爷要求的六十万少了三分之二,但这兵与兵之间的差距也很大。老兵、新兵和精兵的区别不止一星半点,李信带去伐楚的兵全都是精挑细选过的。虽然他父亲手下的兵也都是他爷爷亲自调教的,但总比不过李伯特意挑走的那一批。再说伐楚他爷爷说要六十万兵,虽然魏国比楚国要弱,但也不是轻易就能灭掉的。而李倍伐楚只带走了二十万,他父亲伐魏比对着疆土范围,也就不能超过这个数,甚至要少许多。所以王离在迟疑了半晌后,还是不甘心地点了点头。

绿袍少年接着竖起了第三根手指,“其三,自秦伐六国以来,从未双线同时开战过。”

王离捏着陶杯的手瞬间攥紧,脸色黑沉到了极点,显然这是他最担心的原因。而绿袍少年却并未停顿,一句句接着说道:“合纵连横,虽然六国没有合纵抗秦成功,但已灭了三国之时,魏齐楚却有可能会迫于危势而联合。

“且韩赵燕之地也未稳,若时间耽搁过长,三国贵族极有可能拥兵反叛。这其实就是为何王翦王老将军所说的,伐楚非六十万人不可之理。

“而若设想最坏形势,李将军伐楚许是败率更高,若是求救于王大将军,且救是不救?”

一句接一句的设想,让王离的心如坠冰窖,却也不得不承认绿袍少年所分析的都是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有些分析甚至比他能想象到的更严重。

此时见绿袍少年的手又动了一下,王离顿时瞪大了双眼,拍案惊道:“怎么还有?绿袍少年横了他一眼,抬手拿起一旁的水壶给他倒水。

王离讪讪地笑了笑,接过陶杯喝了一口压了压惊,结果入口的水烫得他龇牙咧嘴,心情更是跌到了谷底,双肩都耷拉了下去,求饶道:“阿罗,你叫我来不会就是为了打击我吧?我这回要随父而去,看这形势,两三年都有可能回不来了。”

这倒不是夸张的说法,崇王政伐赵的时候前后断断续续足足用了七八年,最后还是他爷爷用离间计除去了李牧,才得以全功。魏国虽比赵国弱小,但也不可小觑。王离越想越觉得前途渺茫,不自觉地把对少年上卿的称呼,换回了少时的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