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9章、巴原之乱(第3/3页)

原因当然与大洪水有关,更确切地说,是与少务为了应对大洪水所发起的举国动员有关。起初时各受灾城廓都出现了种种状况,但在国君以及各路高人的严令之下,各地受灾民众都已按照命令迁移了,其他各城廓也按照君令动员人力、物力协助安置。

如今各地动乱的原因,说起来也令人颇觉无语,并非因为洪水到来,而恰恰是因为大洪水迟迟未至!

接近三分之一的人口迁移,而且集中在最为繁华富庶的地带,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假如不是少务治国有方、威望极高,政令执行体系也极有效率,整个巴国恐怕都已散架了。

少务要求各地受灾民众要在三个月内尽最快的速度完成迁移,然后再安排其他诸事,并说大洪水可能在半年后到来。这是崇伯鲧给出的期限,崇伯鲧当时也不知自己究竟能堵住洪水多久,只说是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

在很多人看来,就为了这样一个预言,或者说传言,甚至是谣言,他们便放弃了世代生活的家园。

从感情角度出发,很多民众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但国君已经发出警告并下了命令,大家也就都按照命令迁移了,并不安地等待着将来。

迁移代价之巨大无法形容,在雨季中长途跋涉,很多人都染上了疫病,在这个年代这是很常见的情况,不少人都病死在了半路上,其中大多数都是老弱病残。

他们几乎放弃了一切,到达营地后被重新安置,生活不可能舒适,建造房屋与开垦田地的劳作异常繁重,也难以避免地与当地原住民众产生种种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谁的心情能好起来,谁又没有怨言?雨季是潮湿的,可是民众的情绪却像焦枯的干柴,几乎点火就会着,往往莫名就会爆发各种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