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 段誉正年少,乔峰更英雄(第2/2页)

他其实可以选择继续在少林待上八年,念更多的经书,一样可以精研所学的绝艺,但他没有那么做。

一来读万卷书,须行万里路,没有在滚滚红尘中翻滚过,读再多经书也不敢谈看破;

二来,他想看看天龙世界没有浓墨重彩铺陈的那部分到底是怎样的,做了丐帮帮主之前的乔峰是如何的英雄了得,还没有离家出走的小王子段誉是怎样的中二叛逆,天龙的婆娑世界这么大,他想去看看。

这次,他就做一个流浪的行者,和自己的七情六欲一起浪迹天涯,一起站立,一起睡眠,如影随形地一起移动。

这种体验,射雕世界中没有,神雕和倚天屠龙世界中没有,真实世界中也没有,灵魂要完整成长,或许有必要经历这么一次流浪,双足如随地盛开的鲜花,四海瓢泼,突然某一刻,顿悟至理,修成正果。

从他离开少室山的那一刻,他踏上的就是一条苦修的道路,践行沙门所罗列的一切清规戒律:自制、斋戒、调息,沿着一条自我弃绝的道路,痛苦前行,永不止步。

走得越远,道理看清楚的就越多,心中的怀疑也越来越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禅。

比如大难不死的萧远山,他的禅是复仇;

比如大阴谋家慕容博,他的禅是复国;

比如深不可测的扫地僧,他的禅师扫把。

疑问随之而来,如果萧远山报了仇,如果慕容博复了国,他们今后如何度过?扫地僧已经修行了那么多年,为什么还丢不开扫把?

于是他要走更远的路来解新的疑惑。

数月之后,他来到吐蕃,见识了许多名胜古迹,看到躺在街边的乞丐,和衣衫褴褛的穷人打招呼……

不知道谁当街嚷了一句“大轮明王开坛讲法”,许多人一哄而起,朝某个地方奔去。

贾里玉随波逐流,跟着他们来到郊外,看到一棵参天大树下,一个黄衣大耳的僧人正盘腿坐在高台上传经讲法,高台下围坐了好些人,个个神情专注和庄严。

贾里玉席地而坐,洗耳恭听。

黄衣僧人佛法精湛,口吐莲花,连贾里玉也不得不承认他所谈佛法的精妙和圆满,但这份精妙和圆满又让贾里玉生疑。

黄衣僧脸上虽有宝光流动,但双眸隐含锐利,对俗世保留着莫大的企图,自身尚且未达到圆满境界,如何普度众生?

存了这种心思后,贾里玉越听越不适应,刚要起身,猛然记起大轮明王的身份,他不是吐蕃国师鸠摩智吗?

心中一阵苦笑,起身离开,越走越远,声渐不闻。

……

两年之后,贾里玉出现在大理,这一年来,他三项绝艺功力日深,见闻日益广博,于佛法要义领悟日益深刻。

于是他放弃苦修,开始投入到俗世享乐之中。

他以俊朗的外貌和流利的口齿吸引了大理城名妓春泥的注意,很快成为春泥的入幕之宾,于床笫间宣讲佛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之后他又做了大理富商的助手、酒楼的跑堂、客栈的打杂、算卦的和尚以及治病的医僧……

他想将自己一身,沉入红尘。

那天阳光灿烂,街市繁华,贾里玉正在街上行走,迎面撞上一位白衣的俊秀的少年,那少年撞了贾里玉之后,忙拱手道:“多有唐突,实在抱歉。”然后拔腿就跑,后面有十几个人在追他,喊着“段公子”。

贾里玉站在原地,不久之后,看到“段公子”被那群人驾回。

“我在你们眼里就是一个粽子而已,放我下来!”

贾里玉展颜微笑,说了句“三弟,后会有期”,就此离开大理。

……

两月后,贾里玉出现在泰山,登泰山而小天下,其中俯瞰大地的眼界,光靠想象是没办法体会到的。

贾里玉准备在泰山左近待几日,以便亲眼目睹泰山名满天下的日出,当天夜里,却意料之外的发现,已有许多武林高手秘密聚集泰山附近,试图在谋取什么大事。

贾里玉隐蔽行踪,静观其变。

两日后,丐帮大会在泰山举行,近三年没有剃度的贾里玉已是满头长发,他随手在脸上和身上涂抹一些泥巴,寻了一根木棒,便冒充丐帮弟子登上了泰山。

已为丐帮帮主的乔峰正和几位长老在山上交谈,他站立在山顶,风度似乎不比山峰逊色。

自少林一别,这是贾里玉第二次见到乔峰,当初豪迈的少年已经成长为好一条雄壮的大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