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神悟(第2/3页)

第三页写的却是:“大千世界,一分为二,心性外物,包纳乾坤。”这也比较容易理解,说的是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包含在精神和物质两大类之内。再下面一页是:“心生万物,万物有心,心物互化,合而为道!修心为上,心外无理!”

叶昊天若有所思,觉得这种说法还是有些道理的,比如说要盖房子,必须先有构思,然后才能准备材料开始建造,如果没有蓝图,房子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建成的。再比如一个家庭,如果所有的物质条件都有了,独独缺乏爱心,没有感情,怎么能称为一个家呢?

接下来第五页上的内容才真正让叶昊天觉得非常震惊,因为上面写的分明是:“佛心为心,爱心为心,功德为心,思念为心,其心一也,神丹为物,魔力为物,一正一反,其理则同。佛心神丹,阴阳互根,一性一命,性命互化!道门布道,佛家讲佛,魔教传教,所为何也?千万人之心可化为一人之神丹,如此修炼何愁神功不成?”

叶昊天的脑袋不觉“嗡”的一声。这就是性命互化,性为心性,命为天命,同时也是指体内结成的神丹。佛心和神丹竟然可以互化,怪不得各大教派都争着传道,因为教众越多,佛心才能越多,同时才有将佛心转化为神丹的基础。原来天下人开帮立派,每个人都想做教主,原来竟然有这层因素在里面!

待得稍微平静下来之后,他忽然醒悟这里面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才能将佛心转化为神丹,如果必须通过灌顶才能完成,那就未免太过局限了,理应还存在其他的转化方式。

正是他迷惑不解的时候,无字书已经翻到第六页,这一页密密麻麻地写了很多小字,大意如下:“丹心互化,非仅一途,灌顶小道,智者不为。互化之法,天界秘辛,至高至微,全凭自悟,余亦仅能略述一二,细节之处难以企及。”

余倡道家一脉认为‘道之为屋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窃兮冥兮其中有精。’只要能看到其中的‘物’和‘象’。自然能找到‘性命互化’的方法。关键之处在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致虚极守静笃’‘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无欲以观其徼’余传弟子数百人,然略通此理者仅玉帝一人而已。

佛祖于菩提树下顿悟得道,所悟者即为神丹佛心互化之法也。佛门一脉独辟蹊径,不修拳剑而能降龙伏虎,静坐颂经而能沟通鬼神,其关键处只在‘识得本心’‘明心见性’‘不假外求’‘自悟成佛,修习方法主要是禅定与顿悟。佛门明白此理者略微多些,但不过三五人而已。” 看到这里,叶昊天心里怦怦直跳,波涛起伏,汹涌澎湃!

道家、佛家都有丹心互化之法,这大概就是两派传遍天下、地位崇高的主要原因了,然而儒家呢?儒家万事具备,独缺将儒功化为神丹的方法,以至于那么多大儒都手无缚鸡之力,这实在是儒家的悲哀,想想至今仍然被困在燕荡山的几位大儒就知道了,他们白手穷径,在书本上和为老百姓安身立命方面下的工夫不比道士、和尚少,可是论起降龙伏虎的手底工夫来实在差的太远。

此时无字书还是一页页的往后翻着,可是叶昊天已经心不在焉了,他所有的心思都集中在如何才能帮助儒家找到将儒功转化为神丹的方法上,只要能找到那种梦寐以求的转化之法,大儒们就能一下子脱胎换骨,而他也能将自身的功力骤然提高数倍。

霎时之间,叶昊天思绪万千,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儒家修行地无数经文和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

孔子云:“君子尊德行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强调平常心即道。这种“道”是不是实现丹心互化的大道呢?

孟子倡导的尽心知性则是一种反省内心的认识和修炼方法。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里的“天”与丹心互化有关系吗?

宋代有人曾经在修心工夫上提倡“神悟”,如王信伯就说:“到恍然神悟处,不是智力求底。”如此神悟,悟出的究竟是什么呢?

周敦颐则提出“主静”说,认为“无欲故静”,然而平静之下会有什么好处?

后来有些人把“静”引向“静坐”。陆九渊求门人专门打坐,通过较长时间的静坐达到心体“澄莹”地境界,获得一种神秘的心理体验和心灵飞跃。

杨慈湖也主张静坐得悟,他还把这种方式称为“反观”说“尝反观,觉天地万物通为一体。“”吾性澄然清明而非物,吾性洞然无际而非量,天者,吾性中之象,地者,吾性中之形。”

至此,儒家已经十分接近悟道至高无上的大道了。看来要想找到将儒功转化为神丹的方法,只有通过静坐和神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