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捕头·下 第二十七章 不复四月天(第8/13页)

下午,一个消息在宫中蔓延开来,搅动得所有人都没了旁的心思。连那几个训导姑姑都失了往日的严厉,寻着空闲凑在一起反复议论着。直到姜尚仪冷着脸将所有人斥了一顿,下了噤口的命令。

消息无关后宫,却也关系着每个人——青城郡有人造反了。

苏缜一早接到了八百里的加急奏报,是一个县尉遣了亲信家丁送出了青城郡,然后才转交驿站快马送抵京城,送到了苏缜的案前。

奏报中说,青城郡有人从水退的河道中发现一石册,册上典数当今皇上种种无道,说苏缜杀兄弟弑父母,非天授之子。青城郡大水乃天谴所致,旨在授天权于民,惩昏君。

这是老把戏了,所有的起义几乎都要有这样或那样的异象。因为皇权受命于天,想要推翻天子,也只能由天来授权。百姓蒙昧,也信这些。

接下来几乎是顺理成章,有人发现石册,便有人煽动那些有苦无处诉、有气无处撒的百姓。铿锵言辞之下,歃血盟誓,于是揭竿而起。

青城郡遭了灾,朝廷的赈灾银粮送过去填不饱百姓的肚子,却肥了官员的荷包。横竖都是没有活路,造反也算当兵,至少有人管饭。

起义从灾情最重的羊湖县开始,几天之内便如风般刮过周边的几个县。继而青城郡所有快活不下去的人闻风投奔而来,聚了泱泱万人之众后,竟夺了腾石县城立足。这奏报,便是那个腾石县的县尉送出来的,也许这人现在已经不在了。

苏缜拿到奏报,看着“杀兄弟弑父母,非天授之子”那些字,觉得血液都抽回了心里,浑身发冷,却唯独心要炸了,忍不住冷笑连连。

龙书案下,各部尚书要员连气儿都不敢喘了,小心翼翼地说着自己的主意。

“贼乱人再多也不过乌合之众,可镇压容易,安抚民心却难。臣以为,既然贼人指皇上暴政,朝廷更应以怀柔之姿,派人招安为佳。”

“臣附议。青城郡周边郡县已受了波及,派兵镇压难免更加惶动人心。百姓图的就是有口饭吃,与其做了兵卒补给,不如放粮于百姓,贼乱定能不击自溃。”

苏缜坐在龙椅上冷眼看着,一言不发。

御书房里臣子们的意见大致分为两类。多数主怀柔政策,理由也很说得通;而另一部分人则主张发兵镇压,只不过都算不得重臣,声音很弱,说不了两句便被人压了下去。

“皇上!不过万把乌合之众,臣愿带兵往青城郡平乱,千人足矣!”蒋悯出列,抱拳高声道。

尚书令回头看了一眼,哼了一声:“蒋大人不愧将门出身,自是勇气可嘉。但如今作乱的不是外族他国,而是皇上的子民。皇上乃宽仁君主,那些反贼也是百姓,为的就是一口饭罢了。如果能不损兵卒不伤性命解决此事,何必大动干戈。天威不是要血流成河才能彰显的。”

“是啊,蒋大人。”旁边户部的人也附和道,“青城郡距京岂止千里,就算是千人的兵力一路过去这补给亦是需要不少。有这些粮饷,何不用之于民呢?”

正说着,安良从外面走了进来,于苏缜旁边低声道:“皇上,蒋熙元蒋大人求见。”

苏缜看了安良一眼,神色有些复杂,停了片刻才点点头。

蒋熙元如今是国子监的博士,这类事情自然与他并不相干,所以并没有在御书房。苏缜接到折子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蒋熙元,但犹豫了一下,却又没召他前来,没想到此时他却自己来了。

自鉴天阁之后,苏缜与蒋熙元还没有见过面,此时看着他一如往常般走上殿来,心里稍稍有些不安,不知他会拿个什么看法出来。

蒋熙元入殿中叩拜后起身,还没开口,便听有人低声道:“哦?这小蒋大人还真是热心平乱,看来府衙门前的地儿真是不够使啊。”

蒋熙元往声音来处看了一眼,不咸不淡地道:“沈大人怎知下官是主张发兵镇压的?下官还没开口,沈大人着的什么急呢?”

沈大人愣了一愣,悻悻地笑了一声,没有说话。

“不过沈大人倒是说对了。”蒋熙元轻声地扔了一句,转头看了看苏缜。两人相视了一瞬,蒋熙元垂下眼去,道,“皇上,臣方才于殿外也闻听了各位大人之言,倒是有几句话想问问各位大人。”

说罢,他对刘尚书拱了拱手:“刘大人,倘若朝廷以怀柔政策对待,招安逆贼,岂非是说谋反无罪,却反而能从朝廷得到好处,天下可有这样的道理?”

不等刘尚书说话,他又进一步道:“那么以后是不是只要造反,朝廷便要给钱给粮?开此先河,若是凡有不满便举旗反之?平乱固然难免伤亡,但贼乱祸及百姓又要如何论?姑息养奸,怎能说是爱民之举?又何来的什么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