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进程(第2/2页)

那时的曹操,必定为了早点稳固局势,避免节外生枝,而将不安定因素吕布、陈宫、高顺全部斩首。

而如今,曹军精力、士气高涨,粮食充足,曹操不免对吕布等人生出不同的想法。

所以,在陈宫说完这段半请求、半激将的话后,曹操没有接茬,反而露出一个意味不明的表情。

“若我非要计较呢?”

陈宫:???

面对这出乎意料的剧本,陈宫懵了懵,还想继续发动嘴炮说服曹操,就见曹操挥手召来士兵。

“堵上嘴,拉下去。”曹操欣赏着陈宫千变万化的表情,缓缓加了一句,“带去‘客舍’,与高顺同室相伴。”

陈宫与高顺,向来相看两相厌,曹操这一招不可谓不损。

被堵了嘴的陈宫发出“呜呜呜”的声响,蹬着脚被士兵带走。

围观了一整场的刘备隐约摸索到曹操的意图,不知是喜是忧。

曹操处置完降臣,对有功之臣简单地嘉奖了一番,便亲切地拉着刘备,让他和自己同坐一车。

再次被曹操搞“特殊待遇”的刘备炸得寒毛直竖,险些把后背的衣服都顶起来了。

他深知曹操此举有施压试探的成分在,哪怕他极为沉得住气,面对这时不时的裹糖之毒,亦不免生出一分烦躁。

意识到这一点,刘备心中一凛,暗道:

曹操果非常人也。如此心性,稍有不慎,便会被他逼得失了分寸,需得更加小心才是。

却不知曹操那边也在感慨刘备的难啃。他暗中逼迫了那么久,就等着刘备露出破绽,一击除去。谁知刘备竟像个牛皮水囊,怎么压都压不破,还能将他的劲力推回来几分。

两个各怀心思的人,表面上惺惺相惜,同坐一辆车,携手而去。

剩下的人亦三三两两地散了。相关人员按照曹操的指示,投入下邳的重建中。

过了两个月,下邳焕发新生。曹操接纳原在吕布军中的陈群父子,征陈群为自己的掾属。

同年同月,曹操受引荐,召用王模、周逵。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春,传来袁绍大破公孙瓒,占据幽州的消息。

朝廷封刘备为左将军,赐金印紫绶。

压力山大的刘备,在多次被董承的人“巧遇”,甚至有一次被董承本人“巧遇”后,实在忍耐不住,对着董承看似客气,实则暗藏胁迫地道:

“君如此行径,不怕我上报给曹司空吗?”

董承丝毫不怕他的胁迫,桀桀而笑:“刘将军若是能向司空禀报,早就去了,何至于被我纠缠这许久?”

刘备冷然回视。

董承继续道,“因为将军知道,一旦此事通禀了曹操,我定会拉将军下水。而曹操正愁找不到名目处置将军,必会借题发挥。这种将自己的把柄奉上,正入曹操下怀,自取灭亡的行为,将军如何能做?”

刘备道:“君欲何为?”

董承从怀里取出一条绸衣带,作出一副恭谨之色:“此乃圣上血书,‘衣带诏’也,刘将军还不听命!”

刘备来不及去看那条衣带,闻言,躬身行礼。

董承念完衣带诏中对曹操的种种论罪,取出笔,对刘备道:

“刘将军,署名否?”

刘备被这半逼半就的邀请气笑了:“备自当为圣上肝脑涂地,只不知道——这衣带诏是真是假?”

董承脸色倏然一变。

刘备一瞧他这模样,便知这“衣带诏”果然有异,既恼怒董承的纠缠,又惊异于他的大胆。

董承犟嘴道:“朝中大半有识之士皆知此事,怎会有假?”

刘备暗笑。若朝中有大半人参与,曹操怎会一无所知?他若这么无能,早死在吕布的手上了,怎能走到今天的位置?

不过是三两个蠢笨之人,结成乌合之众,在此跳脚罢了。

虽是这么想,但刘备知道,如果董承今天要不到一个结果,他是不可能善罢甘休的。

是以,刘备并未拆穿董承的谎言,故意作出一副迟疑不决的模样,在董承的再三催促中,在那一串联合签名的末尾,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董承见刘备上了贼船,便放心地把他当成自己人,与他一同探讨“打倒曹贼”的计划。

刘备明面上听得认真,内心对董承等人天真的妄想感到无语。

他倒是想帮皇帝洗一洗这些“忠臣”的脑子,可又想到:能背着皇帝做出这种事,这些人不过是借皇帝的名义,替自己争夺权力的宵小罢了,算是哪门子的忠臣?他们本质上与曹操并无不同,却没有曹操的半点眼力与权谋。

歇了多管闲事的心思,刘备借助所谓的“反曹”计划,反过来将董承耍的团团转。最后,他借助董承的人脉与势力,趁着曹操征伐袁术的这个机会,悄悄地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