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海经的一点想法(第6/42页)

这怎么看,都像是刘歆在‘成都载天有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这一段本该只是介绍夸父来历的文字后面,总结性地加上了夸父的归宿,也就是后来怎么死的。

并且,还在同一句中,出现了‘两种死法’。

这完全是结合了好几篇的事,总结在这后面了。

我料定是刘歆整理出现的问题,画蛇添足。

当然,也不排除,是山海经早期的作者有好几个,接力式完成这部著作。

海外北经写完,列子还没出生。等到合写大荒北经时,已经是列子的时代之后了,所以出现了带有列子主观评论,并且总结性发言的文字。

这种可能也是有的,但只能降低大荒北经的可信度。

而海外北经和大荒东经,都相当理智。

总之遵循一个逻辑,不带有主观评判的,信度高于带有主观评判的。

所以‘大荒东北隅中,有山曰凶犁土丘。应龙出南极,杀蚩尤与夸父。’这句话是可信的。

它依旧是十分平淡,应龙从哪来到哪去,干什么。

然后就完了,没有评论,也不写应龙怎么想的。

基于这句话,以及前面所解读的。

就知道追逐夸父的是应龙了,他杀了夸父,或者害死了夸父。

夸父一路沿着黄河跑,跑到了陕西,应龙都要赶尽杀绝,最后没办法,夸父往北去找大湖,想傍湖而居,远离中原。

可惜的是,他属于被追杀,跑的太急,水没喝够,也就是补给没带够。

以至于在往北迁徙的过程中,路又不熟,找不到水源,渴死了。

应龙杀蚩尤,杀夸父。说明两边是对立面,蚩尤、夸父是一边的。

而应龙,毫无疑问,是黄帝战胜蚩尤最大的助力。

他是黄帝的铁杆。

炎黄集团战胜了九黎集团,蚩尤的盟友自然都要凉凉。

至少黄河流域,再无夸父氏安生立民之地。

应龙一路把夸父氏赶出了黄河流域,最后死在北上迁徙的过程中。

而这个过程,还顺带完成了一次果树品种的出口。

在北方大泽的附近,被带去了来自中原的桃树品种。

结束,到此为止。

夸父的事,就这么多。

这并非多新鲜的说法,单纯结合夸父神话,以及上古部落氏族需要依水而居,以及应龙杀夸父这一句,随便谁就足够总结出以上的事件脉络了。

我只是想说,山海经中真正冷静的文字,是一丁点夸张也没有的。

完全在以一种俯瞰的视角,去记录了这些。

当然,这样客观的文字,并非全部。山海经中,也有大量带有主观因素的东西,那些在解读时,一律可信度自降一半好了。

不同的经,不同的部分,对一件事甚至会出现多重描述。

并且连称呼都不同,用词也不同,完全就不是一个人。所以这肯定是多个作者分不同时期著作的。

那些带有主观评论的,基本可以认为是较为晚期总结进山海经的,可能属于后人补漏或乱加,这在解读时要单独拎出来算。

而剩下那些,如‘夸父与日逐走……’这样客观的文字。

才是山海经的本体。

而那一部分的出现,要绝对早于列子的时代,也就是战国时期。

因为列子真的有很多故事,灵感来源于山海经。

除去夸父逐日以外,还有东海归墟。

《山海经·大荒东经》开篇就写: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而这个大壑,列子又来了兴趣,他加以扩充,写下: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

这完全是在山海经基础上加工过了,写的跟他看了地图,知道那里有马里亚纳海沟似的。

反之山海经里写下这句的作者,淡定许多,就给俩字‘大壑’。若是其在列子时代之后,就不合理了,未免也太偷工减料了。

但不管怎么说,列御寇这个人,是带后人解读山海经非常重要的人。

因为他一定看过完整版,早期版本,没有经过刘歆‘和谐’过的山海经版本。

而那个版本,是我们所看不到的。

以其为信史的态度,去解读山海经,世界观都会刷新,比如会发现黄帝是个超级厚黑的人,是和刘邦等开国君一样,无比腹黑、狠辣的王者。

而上古时期,或文明超乎我们想象。

诸此种种,实在不知道从何讲起,莫名其妙写了九千多字,浪费了正文码字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