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第2/3页)

虽然平均分配每人约有四十斤,但事实上还是要考虑方方面面的事情,不可能就这样平均分配下去。

花费了一天的时间,把刨出来的土薯经过整理,把那些不太好的土薯下发到村民手中,而那些完好无损的土薯,则要成为种子,等待下一次被种植。

经过村委的共同决定,这次土薯的分配如下:男同志们每人四十斤,女同志们每人三十五斤,老人和孩子每人三十斤,剩余的粮食会留做备用粮和种子。这也是因为体力不同的缘故。因为赵毅曾经让村里人保守村里土薯种植的秘密,所以不用担心有人会把粮食拉走,大部分土薯都会变成村民们的口粮。

腊月二十七这天,清泉村的村民都起了个大早,把家里盛粮食的地方打扫的干干净净,那些篮子、簸箕啥的也都洗刷好了,就等着今天分粮了。

在村里的麦场边,早有村民们在排队,不同于以往被强制排队,现在都是村民们自愿的,越早排队,就越早轮到自己分粮,这道理他们还是懂的!

“户主赵大有,家里有六口人,一个老人三十斤,两个男劳力四十斤,两个女劳力三十五斤,一个孩子三十斤,共计两百一十斤。没问题的话,在这边按个手印。”村里的会计坐在小桌前,核对着每家的人数和粮食的数量,也不是个轻松的活计。从早上到现在,这都一个多小时了,还没喝上口水,嗓子都有些哑了。

“没啥问题,都在家算好了,就是这个数。”虽然赵大有算不清楚这个数量,但他请人帮忙算好,只要数目能对起来,那就是正确的。不得不说,劳动人民还是有自己的智慧的!

“行,既然没啥问题,那就在这边按个手印,然后到后面领粮食就行了。”会计干脆利落道。

“哎,好,好。”赵大有很是兴奋,按完手印,就去后面领了属于他们家的两百一十斤粮食。拎着手里沉甸甸的粮食,赵大有的心才算到了实处。

“爸,这就是咱家的粮食啊,比秋收分到的口粮多多了,今天总能吃个饱饭了吧!”这出声的是赵大有的儿子,赵满屯,今年刚满二十二岁,结婚两年,有个儿子。自秋收后,家里就一直喝薄粥。这玩意不抗饿,喝的他脸色都发青。看到发下的土薯,他唯一的想法就是能吃顿饱饭。

“能,今天回去,就让你妈把土薯蒸上,家里还剩下点玉米面,让她蒸几个窝头,配着土薯,咱们好好吃一顿。”儿子饿得难受,赵大有看的也不忍,现在有了粮食能撑到夏收,偶尔吃一顿也不打紧。

说完话,父子两个就扛起麻袋,欢快的回家了。往常可能还会嫌弃土薯重,但只要一想到这些土薯都是自家的,赵大有和赵满屯两人就恨不得再多背两麻袋粮食,哪还管重不重的问题。

分粮一直持续到太阳落山才算完,村民们拿完分到手的粮食都欢喜离去,只剩下赵毅和会计几个人还在坚守岗位。不过他们辛苦也是值得的,今天都有加班费的,而那所谓的“加班费”就是土薯了,一人十斤土薯。这也是活计辛苦,却没什么人抱怨的原因。

今年已到尾声,还有三天就要过年了。往年的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外出置办年货,张灯结彩,一片欢腾。不过,今年嘛,能吃饱就不错了,不能奢求太多。

虽然条件有限,但是过年嘛,总得弄点好吃的。有那勤俭持家的主妇,把家里特意存下来的一小片腊肉剁碎、再加上点白菜萝卜大葱的,就是好馅料。拿出家里仅有的两三斤玉米面,和面,包饺子。虽然不多,但家里每个人都能尝点味儿。吃了饺子才好过年嘛!

要是不会过日子的人家,要啥啥没有,就只能蒸土薯,烤土薯了或者家里有几个红薯的,熬一锅红薯粥,陪着土薯和小咸菜一起吃。

这是村里大部分人家的日子,总的来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与他们不同,林雅楠和赵继的年夜饭称得上“奢侈”了。

“奶奶,咱们今儿吃什么馅的饺子啊?”大年三十下午,赵继从山上背完柴火回来,看着屋里忙活的林雅楠问道。知道村民们辛苦,所以从分粮之后,赵毅就给村民放了假,不用再忙活。一年中难得有休息天,这下在家可以睡到自然醒,不会有大喇叭催,也不会被扣公分了。

不过赵毅闲不下来,有空了就去后山走一走,基本都是去捡柴,昨天还好运的捡到一只冻僵的兔子。

“今天吃鸡肉萝卜的,待会儿,你可以使劲吃。我已经和好面,洗好切好菜,等会儿,咱俩包完饺子后,你来烧火下饺子,我来炒菜。”林雅楠洗了洗手,对赵继说道。

“没问题,我这就来帮您。”赵继痛快的答道,说完,也跟在林雅楠后面洗了洗手。看着桌子上的菜和面,赵继有些感慨。去年的这时候,他还在村里忙活呢,等到家的时候,一个水饺都没吃到。只有几个窝头和一些剩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