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这是时势造英雄(第2/5页)

“死。掉了一块。”

余发的眼睛一刻也没有离开电视,江老师仿佛也在看电视,看余发主演的《股疯》。

“不行,我明天就得卖掉。”余发说。

余发的爸爸从后屋拿出一盆水果:“老西。我个仔不生性(不懂事),叫老西费心了。”一口半成淡的普通话。

“你打算将来叫余发做什么?”老师问。

“他做得了什么,还不是和我一样做生意。”

“看来你是不愿意余发做生意罗,做生意不好吗?”

“说唔清楚。”

对于老豆,这确实是个说不清楚的问题。专门研究社会学、经济学的专家学者在探究的同时,也要下海弄潮一番。才知自己的水性,何况爸爸这位冒牌的初中生,哪里回答得了。

“老西,你们做教员的,没有什么钱,你们有没有觉得心理不平衡,个个都发了,只有老西穷。”

老师说:“心理不平衡,偶尔会有,也是正常的。可我从不觉得自己穷。”

爸爸有些不解。

“这穷。”老师指指口袋,“这不穷。”老师又指指脑袋。“我有我的工作、学生,所以很充实。”

余发听到这,猛地又感到江老师的富有,爸爸的贫穷。

近些年来,不少老师“下海”,在年轻教师中这个现象更为突出,当然也有不少老师甘守清贫。江老师对下海的老师表示理解。对不下海的老师表示尊敬。他自己晚上也在校外兼课,但从不占用分内时间。说实情。把握好这个尺寸真有些困难。因为除了高度责任感外,还必须有充沛的精力和健壮的体魄。

教师的责任心是需要物质去维护的,在商品社会中个体户发了,倒爷发了,教师成了局外人,心理不平衡是难免的,知识分子应该如何面对这些?

余发爸爸最后说:“哎,要是余发能像陈明那么会读书。那才是真正发了。”

一句话提醒了江老师,江老师离开余家后,特地路过陈明的家。陈明的房间灯火通明,毫无疑问他正在用功。

考上大学奖五万

陈明在学习,那么专心。青少年朝着目标向上时总是最可爱的。

村里办了一个工厂,请一个湖北来的有大学文凭的年青人当厂长。这年青人刚来时说得好听得不得了,我要如何如何。争取如何如何,一定如何如何……吹得天花乱坠,村里人稀里糊涂,就放手让他搞去了,谁知这个家伙是江湖骗子。把工厂弄得一塌糊涂不说,还携款100万逃跑了,村里人在气恨的同时也醒悟过来: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技术员、工程师,应该有硕士、博士,我们之所以上当受骗。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知识,于是村委立刻决定:凡是考上高中的,奖励1万元;在学校受到各类表彰的,奖励二万元;凡是考上大学的,奖励5万元。在这项决定颁布时,人们都把眼光投向陈明。仿佛这些奖励是专门为他设的,专等他去领取,非他莫属。陈明乐意别人以这种目光看着他,他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同时他又讨厌别人的这种眼光,仿佛他陈明是为了钱才读书的。

爸爸端了盅甲鱼堡进来:“明仔,喝完了温书。”

陈明没动。

“明仔,好好读书.你可以把所有的钱都赚来。给阿爸威一下。你只要考上大学,就5万到手,你考深大是5万,考清华也是5万,还是考深大合算。”

合算?这也用合算来衡量,你当市场买肉啊。陈明不满地看了眼爸爸。

“你听阿爸的话没错。我都是为了你好,就算你不听我的话,你总听你阿叔的话吧,他也说考深大好,几多人想进深圳都进不来。你却要出去,也许一辈子都回不来的。听说北方冬天很冷,会长冻疮;听说北方人特别不讲卫生,一个星期才冲一次凉,有时一个月洗一次……啧啧。你阿叔是经常跑外的人。他知道的比你多。”

陈明不想再听“阿叔”两个字,他曾经视他为知音,曾经崇拜着他。曾经满怀欢喜地盼他回来、可是小叔真正回来了,陈明的幻想也就破灭了。小叔大变了,不再是自己心目中小叔,他口口声声“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难道见多了,识广了,就一定变得庸俗不堪吗?陈明觉得悲哀,为小叔悲哀,也为自己失去了偶像悲哀。

爸爸见陈明不言语,以为说动了他:“考到外地去,以后想回来可难了,你不要后悔啊。”

“阿爸。你出去吧,我要温书了。”

“好,好,好好读书。”爸爸退到门口,关门前又说了一句,“考上大学就是5万。”

陈明恼了,气汹汹地把门反锁上。坐在椅子上,拿起课本。发现上面都是印有“中国人民银行”的百元大钞。囊括村里的各项大奖对陈明来说轻而易举,但他很生气别人,总把他读书和钱挂钩。陈明认为这是对他最大的误解。没有人理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