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教师还是牧师? 关于学生精神与能力的问题解答(第2/3页)

九是,文学有什么用?从能力上,文学培养阅读、写作、思维、言说等能力;从精神上,文学是启发人类真善美的星辰,即使宇宙很黑暗;从功利上,文学具有滴水穿石般的弱的力量、静的力量,甚至无能的力量。

十是,暂时没有方向的生活也需要归宿。暂时没有方向的生活有三种情况,即兜风、闲逛、随心所欲,迷路、迷茫,堕落、醉生梦死,这几者都需要归宿。需要现实的目标的归宿或者精神的心理的归宿。暂时的迷失对于漫长的人生来说是有意义的,但是时间不要太久,否则较难翻身,就会如曹禺《北京人》的曾文清一样成为废人。生活有明确的方向如目标,但是也有大致的暂时模糊的方向,就是做好身边的、手上的事情,让自己的能力和精神得到一定的锻炼,以后自然会引导出自己的方向。故此鲁迅惊呼“反抗绝望”;卡夫卡叹息“不要绝望,也不要因为自己从不绝望而绝望”。

十一是,何谓自由?真正自信的人,不需要靠外在的东西证明自己,这就达到了自由。中国有的达官贵人到了国外,发现无论自己穿名牌、开名车等炫富行为,国外的人包括乞丐都不会给他格外的尊崇,更不会像国内的人一样向他弯腰巴结,所以他缺乏自信、自讨没趣。有的国外学者的亲人是亿万富翁,但是他甘心做研究,从不炫耀自己的身份。他的同事虽知内情,但也不像中国人一样表示羡慕,觉得这只是每个人的职业不同而已,重要的是自信和热爱。物质的多少不是衡量人价值的标准。因为用物质标准,除了比尔·盖茨等少数物质方面最多者,这个世界剩不了几个“人”;用精神人格做标准,则每一个人都是“人”。可能有的人会说外国才如此,难道中国人就不是人了吗?!

十二是,不要庆幸曾经的艰难岁月。这正如中国人不应庆幸曾经有过“南京大屠杀”、“大跃进”、“文革”这样艰难的岁月一样;纵然先苦后甜的反差会让我们品味幸福的时候体验深刻。我们应该庆幸的是我们在艰难岁月里没有迷失,或者迷途知返。“艰难”是一个词语,每一个人都可以读它,乡下人可以,城里人也可以,古代人可以,现代人也可以,它并非某一种人的专利,就像“幸福”一样。问题是我们应该读明白它,而非被它纠缠毒害。

十三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无论是水还是人,实际上都很难达到这个“至”字,鲁迅大概是个至察者,但其朋友也不少。我们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我们虽不能走进天堂,但努力靠近天堂。

十四是,代际观念有优有劣。作为70后,我不太喜欢以所谓的“后”观念来决定一代人,主要是80后中的个体的能力。这种后的观念是西方传入的,在2000年左右势头强劲,因为那正是80后茁壮成长的时期,他们表现的种种精神状态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与前辈们不同。当然因为家庭背景、个人性格等差异,这代人的心理也不是整齐划一的。我把1980年之后出生的都称为80后,除非必要,不再区分什么80后、90后之类。我有的80后的朋友能力不错,只是因为年轻,底子略薄,稍欠耐心。80后的写家除了言情、玄幻、武侠的普遍风格之外,也有注重苦难、坚韧、思考的,如郑小琼。她至少在语言能力上比一般的“十七年”作家强。

如有的大学生说看到《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里面的作品就觉得压抑,自己只喜欢快乐的作品。其实,他们可以对此不感兴趣,但没必要贬低。

这可以从几点来思考。第一,人类具有趋乐(利)避苦(害)的本能,这是正常的心理。第二,他把快乐的涵义看得太过单一了。快乐除了一般的欢乐之外,还应该包括思考后的会心、苦中作乐以苦为乐化苦为乐、自我挑战的快乐等。第三,他缺乏常识,缺乏比较。因为世界上的作品能够流传下来的基本上是悲剧或者悲喜剧,如莫里哀的戏剧,喜剧并不多。第四,他缺乏耐心,缺乏学习需要吃苦的心理准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很多看似快乐的节目背后却是苦不堪言。最可悲的就是一方面家里穷,一方面却吃不了苦还爱攀比爱怨恨,这真是心灵之穷了。如中央教育台的《职来职往》节目里有一位22岁的男参聘者,没有目标,贪图享乐,居然用父母拆迁的钱买车玩。所以一位企业的经理就说,如果自己手边有10盏灯,会给他灭掉10次。第五,这一代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的确堪忧。80后心灵脆弱,90后被称为草莓族,其实人的心理应该像水,上善若水。

另外,我发觉社会上存在着一种“代歧视”的现象,即某些前辈们在心理上具有某种优越感,歧视80后,甚至80后会歧视90后,85前也会歧视85后。我的某位85前出生的同学就有这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