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化人的美满婚姻启示(第2/3页)
四是,她自有识见。她仗义疏财、大气豪迈,特别是她对官场的厌恶和对丈夫“千万不要做官”的劝诫,可谓“自有识见”。
正因如此,胡适很快放弃了对江冬秀的文化要求,对江冬秀产生了一种名分爱。
随着阅人历事,他认清了一件事:“女子能读书识字,固是好事。即不能,亦未必即是大缺陷。书中之学问,纸上之学问,不过人品百行之一,吾见有能读书作文而不能为良妻贤母者多矣。吾安敢妄为责备求全之念乎?”
一些知识分子前辈因为敬爱胡适,可惜他一朵鲜花插在一坨小脚牛粪上,总爱捕捉江冬秀村妇的一面。江勇振却认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没有念过多少书,却有办法让丈夫知道她的心,他们两个之间一定有着特殊的感情。
胡适曾作诗《病中得冬秀书》:
病中得她书,不满八行纸。全无要紧话,颇使我欢喜。
我不认得她,她不认得我。我总常念她,这是为什么?
岂不因我们,分定常相亲。由分生情意,所以非路人。
海外“土生子”,生不识故里。终有故乡情,其理亦如此。
岂不爱自由?此意无人晓。情愿不自由,也就自由了。
名分何以生情?良心而已,担责而已。
唐德刚曾说,这位福相的爱打麻将的太太是中国传统旧式婚姻中最后一位“福人”。这份福,有胡适的一半功劳。晚年胡适曾对秘书胡颂平说:“久而敬之这句话,也可以作为夫妇相处的格言。所谓敬,就是尊重。尊重对方的人格,才有永久的幸福。”(李宗陶:《一个自由主义者的传统婚姻》)
的确,胡适与江冬秀的婚姻,有胡适的一半功劳,“岂不因我们,分定常相亲。由分生情意,所以非路人”。由非路人的名分,而产生一种尊重,一种担当,一种良心,才有了稳定的情意,这就是名分爱,有名分也有爱,是热爱自由,宣扬自由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胡适的有限制的自由与爱的合成。写到这儿,我想,假如我这个博士跟一个农村妇女结婚,我是否能够做到胡适博士那样子。我猜很难,因为没有什么共同话题,也很难再遇到江冬秀一样的人。
其五,优秀与通达。如鲁迅与许广平,林语堂与廖翠凤。本来许广平不算单纯,她是学生运动领袖,是个女强人,但是在鲁迅面前,她是单纯的,因为鲁迅太厉害了。我之所以不把许广平放在单纯的类型里面,是因为许广平有着更深的通达的一面。有时候她说错话,鲁迅不理她,后来鲁迅主动跟她道歉,她就说如果是同辈就会跟他争吵,不会忍让。她想出去工作,已经托鲁迅的好友找好了,鲁迅也没有拦阻,但是他感慨以后又是自己一个人落在沙漠里,所以最终她还是选择在家做他的贤妻良母。所以,通达或通情达理应该是许广平的一个很重要的性格特征。
至于廖翠凤,她的确是很通情达理之人。如果她不是通情达理,就不会容忍林语堂一直怀恋陈锦端的种种。
按他们女儿的说法,“天下再没有像爸爸妈妈那么不相同的”。林语堂好静,廖翠凤喜欢热闹;林语堂不修边幅,廖翠凤每次出门都要打扮得齐齐整整;林语堂好吃肉,廖翠凤喜欢吃鱼;林语堂多愁善感,廖翠凤却重视实际。然而这些不同的个性,却没有成为他们的婚姻的拦路虎,相反的却成为婚姻互补的有机因素,使得他们的爱情永葆青春。有人问他们,50年婚姻的秘诀是什么?他们夫妻抢着回答说:“只有两个字,‘给’和‘受’。只是给予,不在乎得到,才能是完满的婚姻。”林语堂也感慨地说:“我好比一个气球,她就是沉重的坠头儿。若不是她拉着,我还不知要飞到哪儿去呢?”(赵朕:《文化人的人情脉络》)
当然,林语堂对妻子也很大度,每当妻子廖翠凤生气时,林语堂总是默不做声,忍耐承受。他说:“怎样做个好丈夫?就是在太太喜欢的时候,你跟着她喜欢,可是太太生气的时候,你不要跟着她生气。”
看到林语堂这个例子,我很感慨,他们的美满爱情或婚姻“只有两个字,‘给’和‘受’。只是给予,不在乎得到”,应该说爱就是如此。喜欢是在乎得到,爱是甘愿付出,这就是质的差别。当然,这基于他们两个是互相爱着对方的,如果只是一方有情,另一方无意,也难成眷属。在这个基础上的“只是给予”才成就了深爱、真爱、恩爱和包容爱,把爱情变为亲情,把爱变为生活。
最后,我想美满不等于完美,有美满就会有不美满,有成功就会有失败。那么,爱情里面到底有没有失败者和胜利者?有的学生说:“爱情里面终究没有胜利者。其实爱情是个很私人的事物,不管是明恋或暗恋,也不管在一起或是分开,都是很私人的感情,没有几个人能感同身受,只能说是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