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3/6页)

"我知道。刚才刘安主任已经说了。这个嘛,困难啦,不才几个月吗?整改得到底怎么样了?"郑局长边说边翻着报纸。

"整改全部到位了。"杜光辉道。

胡局长补充说:"财政这一块共投资了一百多万元,对整个矿井内部进行了改造。全部按照安全标准,逐一整改到位了。"

杜光辉瞥了胡局长一眼,心想:财政什么时候投资了,怎么连我都不知道?

郑局长笑笑:"整改全部到位了?我知道你们的县里,为了矿山复工,什么承诺都可以做。一旦复工了,什么承诺都可以忘记。教训哪,应该好好吸取。我是担心你们整改不到位,再出事可就……"

这一说,杜光辉也有些担心了。林山矿是个老矿,基础设施差,如果不能整改到位,说不定哪一天又会出事。他想起林山矿上次出事后,他到矿山看见的情形,听见的哭声,不由得心里一紧。这一刻,他甚至准备不再找郑局长了,林山矿必须整改到位后,再来请求验收。

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刘安副主任找了,郑局长这儿也到了。还有两位局长陪着,这事总不能半拉子就丢了。他看着郑局长,说:"这个请郑局长放心。我们来,也不是就马上要请安监局批准复工,而是要请你们去对整改情况进行验收。如果觉得整改不到位,我们再继续整改。安全无小事,不整改到位我们也是不会复工的。"

"这个当然好。"郑局长拨了个电话。不一会儿,焦处长就过来了。因为上次林山矿难,大家都已经认识了。因此也就没有介绍。郑局长说:"这是桐山县委的杜书记,政府办公厅刘主任的同学。关于林山矿的验收问题,杜书记,你们直接跟焦处长商量吧。"

杜光辉说这也好,就起身随着焦处长出了门。黄局长有意识地慢了一步,在杜光辉他们都出门后,他退了回来,迅速地将一张卡放到了郑局长的桌子上,什么话也没说,就离开了。

焦处长年龄和杜光辉差不多,两个人一捋,竟还是隔壁县的老乡。所谓老乡,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在县里,同一个乡的叫老乡;在市里,同一个县的叫老乡;在省里,同一个市的叫老乡;而到了外省,同一省的就成了老乡了。你到北京,往往是一开口,就有人问:也是江南老乡?是啊,也是。两个老乡,即使事实上老家距离有个千儿八百里,但是是一个省啊,自然也就亲热了。这也就是刚才胡局长说到的地缘吧。

中午,本来焦处长说要招待杜光辉副书记,杜光辉说:"那哪行?我们招待。"黄局长说:"中午找个安静的地方,到水之湄吧?"

"水之湄?这名字倒很好。"焦处长道,"看来黄局长对省城的情况很熟悉啊!"

"那当然。我们工作的一半就是这个。那地方清、净、雅,适合焦处长这样的身份。杜书记,是吧?"

杜光辉点点头,其实他也不知道水之湄在哪儿。车子出了安监局,焦处长又打电话找了处里另外一个副处长。在车上,焦处长对杜光辉说道:"挂职快了吧,我也想下去挂职的。只是没有合适的地方,另外,底下工作也难,怕适应不了。"杜光辉道:"焦处长怎么会适应不了?底下工作,虽然跟上面有点区别,大致上还是一样的。不过,话说回来,挂职还是能做点事的。何况现在挂职,也是一种必要的手段了。"

焦处长说:"就是,到了我们这个年龄,再不通过点手段,很多问题就难解决。"

车子上了外环,又转了几条路口,才停下来。大家下车后,一看这地方,确实是个好地方。一座小院子,曲曲折折的矮墙,几棵竹子从院子里斜着伸出来,旁边是一条小河。门是老旧的黑木门,上面题着三个字"水之湄"。看着小河,望望翠竹,就觉得这名字是再贴切不过了。人还没进去,一股子清雅,就慢慢地漾了开来。

"是个好地方!"焦处长道。

"不仅地方好、菜好、酒好,人更好!"黄局长边引着大家进去,边笑着指给大家看竹子,看鹅卵石小径。里面静静的,没有别的饭店的喧哗。仿佛一座年代久远的小村落,被这一群在城市里待惯了人闯了进来。人都是受环境约束的,到了这静静的地方,大家都自觉地放低了声音,生怕一不小心,就打破了这里的宁静。

又进了一道圆门,里面是一个四合院,廊下挂着些灯笼。有人迎上来,喊道:"黄老板,在竹香阁。"

大家往竹香阁走,这才听见里面其实也还是很热闹的。几乎所有的包间都有客了。不过杜光辉倒是奇怪,外面是一台车没见的。难道他们都是……就转过头来问小徐。小徐说车子都放在院子背后的停车场上,从前面是看不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