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19

杜光辉沉浸在新茶的清香里,窝儿山的黄昏,像对面的山峦一样,沉默而恬静。

新建的茶场就座落在山坡上,一排四间,前三间正好安装了茶机。后一间临时做了办公室,晚上半夜时,又改作临时宿舍。从上山到现在,整整五天了,杜光辉一直守在这四间房子里。除了跟着高玉去看了两次茶山外,他跟随着黄大壮制茶。渐渐地,也把手艺学得差不多了。他喜欢用手捋着新鲜的茶叶,闻闻鲜叶所散发出的草香味。然后,他看着过称,看着烘干,看着理条,看着做好的茶叶,一匹匹的被放到特制的大竹席上。等再冷一会,便装进袋里。这期间,他和茶农们说说笑笑。头两天,很多人不太清楚,以为是城里来的茶商。到这两天,大家都知道了。这个和大家一起制茶的人,可不是个一般的人,他是从省里来的,是县委副书记呢。

有的人来卖鲜草,有的人来看制茶,也还有一小部分人,是专门来看杜光辉的。

这来看杜光辉的,有三种。一种是窝儿山的老百姓。他们是想看看一个县委书记到底能干些什么?第二种来看的人,是全县其它乡镇的,还有一些县直单位的。杜光辉临到窝儿山前,让县委办发了一个文件,专门向全县各地推荐窝儿山的茶叶。因此,就不断的有人来了。不一定是冲着茶叶,更多的是冲着杜光辉。毕竟他是桐山的副书记嘛。还有一种,来的心情就比较复杂,是一些企业的。

桐山的企业本来就少,这几年,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深入,很多企业生存艰难。县委县政府的指导思想很明确,保矿山。有了矿山,少几个企业也无妨。越是经济条件差,银行的存贷能力也差,企业的融资就难以实现。这些企业有的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杜光辉本来不分管这一块,跟这些企业也不打交道。可是,从前两天起,来的企业越来越多了。县里几家稍大一些的私营企业老总,几乎都到了。这些人出手大方,窝儿山的茶叶,不仅仅卖上了好价钱,就是量上,也出现了供不应求。

杜光辉一开始也为此高兴。新建的茶场能有如此效益,他能不欢喜?高玉却提醒他:这不太正常。按理说,这些私营企业的老总,是没有多大理由,专程跑到这深山里来买茶的。他们要买的,是山外城市茶叶店里的西湖龙井,或者黄山毛峰。窝儿山的茶,虽说内质好,但因为是第一年做,形还不是很好,送人还是不太合适的。他们不仅仅买,而且买得多,买得贵。

“这里面,我怀疑有问题。”高玉说。

杜光辉想了想,也是,他怎么就没注意这点呢?他问高玉:“你说,能是什么原因?”

高玉的眼睛里还布着血丝,这几天,她一直呆在山上。应该说,她比杜光辉更累。不仅仅要考虑茶叶的收购,还要不时地向茶农们宣传机制茶的好处,给茶农们算帐,算收入帐,算产出帐。她这一算,不光是让茶农们心里有了数,也为下半年的茶叶种植,打下了基础。杜光辉觉得这个女乡长,真的不容易,也很有能力。而且,他感到他与高玉之间,似乎有一种说不出的默契,有时,只要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彼此心里的想法。一说出来,两个人都吃惊;干脆就不说了,不说,两个人更感到了其中的意味。

“我也不清楚。但是,我有感觉。”高玉道。

杜光辉叹了口气,“不管它了,管他什么目的,只要窝儿山的茶叶卖出去了,就是天大的好事。”

“这倒是。”高玉笑了下,笑声中也有些疲惫。

茶叶也是一阵一阵的,这两天,气温有些下降,茶叶生长的速度放缓了。茶场下午加工完了所有的鲜草,晚上只好停机。黄支书说:“也该停停了,都五天了,再不停,受不了。”黄大壮笑道:“我倒不希望停,不停多好。每天有鲜草,天天能卖出去。窝儿山的茶叶总算出头了。”

高玉看着杜光辉,只是笑笑,说:“晚上大家好好休息吧,明天还要干呢。”

晚饭时,杜光辉特意喝了两杯米酒,他本来是准备早早上来睡觉的。可是,天刚黄昏,想睡也睡不着,就出门来,他闻到了空气中飘浮的茶香。他使劲地吸了一口,长长地舒了口气。

吃饭时,县委办的叶主任打来电话,说要卖一些窝儿山的茶叶,作为办公室的日常用茶。杜光辉说当然可以,叶主任说那就让他们先留着。又说:杜书记,你辛苦了。我让办公室给一些企业和个别单位打了招呼,今年的窝儿山的茶是不用担心的了。

杜光辉听了心一沉,他总算知道了那些企业老总跑来的原因。但是,他没有跟高玉他们说,一是怕他们听了不高兴。二是因为叶主任最后的那一句话:这些企业正在想着法子找杜书记呢。他们说杜书记在省里有关系,能搞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