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6/7页)

阳城的报纸电视上仍然有冯开岭的名字、镜头,甚至比过去更加密集,位置也更加显要,那是冯市长在向阳城人深情地告别,同时展示他最终胜利者的姿态。在某个场合,电视台记者请冯市长发表一些临别感言,相互之间有如下一段对话——

记者:“冯市长,您在阳城工作这么多年,现在要离开家乡异地高升了,请问,您有什么话要对阳城人民说的吗?”

“是的。大家都知道,我是土生土长的阳城人,是阳城人民的儿子。这么多年来,我在阳城这片土地上生活和工作着,得到母亲一般的哺育与滋养。现在,我将离开这块熟悉的土地,内心深处自有千言万语,凝结成一句话就是,感谢阳城人民,感谢阳城这方热土!而且,不论我走多远,去往何处,我的心始终与阳城六百万人民在一起,我的根始终维系在阳城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冯市长一如既往侃侃而谈,眼睛里似乎还闪烁着一片泪光。

记者:“在阳城担任领导多年,取得的政绩令人瞩目,在百姓中的口碑也为大家一致公认,请问您此时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冯市长几乎无需思考便脱口而出:“首先我要声明,我的成绩属于阳城人民,属于和我一起工作的团队。此时,我最大的感悟是,作为领导干部只有心系人民群众,心系党的事业,做勤政廉洁、克己奉公、执政为民的表率,才能得到最广泛的认同。另外,我还想着重强调一点,就是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自己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固然重要,但也要时刻教育、引导、带动好家人和周围同事,在管好自己的同时,还要管好身边的人,尤其是像秘书这样特别亲近的人。”

……

冯开岭的这个专访,由于受到观众的高度肯定,电视台特意破例增加了播出次数。因此,那两天里,只要打开阳城电视台的几个频道,就不时会听到冯开岭铿锵有力的声音。

刚开始看到这段访谈,黄一平感觉极不舒服。他觉得,冯市长那些话中的字字句句,就像一把把锐利无比的尖刀,一下接一下戳在他的心头,使他的心刺痛不堪,血流不止。为此,他一次又一次对着电视,泪流满面。

然而,电视上总播放那个专访,而黄一平也总在有意无意地追看那个专访,连续几天一直如是。到后来,黄一平慢慢就不再难过,反而有一种禁不住要笑的感觉。于是,再看的时候,他就任由自己笑了出来,开始只是微笑,后来发展到大笑,最后居然狂笑得止不住声,弯下了腰,把旁边的汪若虹和小萌都弄愣住了。

“你没事吧?”汪若虹不放心,用手摸了摸丈夫的额头。

“爸爸,不要紧吧?”小萌也来抱住了爸爸的脖子。

“没事,真的没事,太没事了。”黄一平擦着笑出的眼泪,搂住妻子、女儿,依然紧盯着电视上侃侃而谈的冯市长。

71

冯开岭离开阳城赴阳江上任前,专程前来市委党校,向全校教职员工辞别,同时点名要见黄一平。此前,冯市长曾经通过邝明达、于海东等人约过黄一平,希望见面聊一聊,结果被他以种种理由婉拒了。

知道冯开岭要来党校,黄一平还是找个借口避开了。他觉得,已经没有必要再和他见面了,确实也没有什么可谈的了。

最终,冯开岭只好给黄一平留下一封信,是由邝明达代为转交。

冯市长的信写得很短——一平同志:

本想当面向你告别,可是由于时间紧迫,看来不行了,留待下次吧。

过去五年,你在我身边担任秘书,虽是组织分配、职责所系,却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我分担了很多事务,吃了不少辛苦。感谢这么多年来你对我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同事情谊,永志难忘!

这次因为工作中的失误,你受到处分并被调离,这让我也感觉非常震惊和痛心。你还年轻,前边的路还很长,希望你正视错误,认真吸取教训,积极相信和依靠组织,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再爬起来。切记,千万不要背上思想包袱,不要怨天尤人,更加不要破罐子破摔。

最后,请代表我和朱洁问小汪和小萌好!冯开岭即。

黄一平读着这份由冯市长亲笔撰写的短信,上边的每一个文字乃至标点都非常熟悉,语境更是具有强烈的冯氏特色。他把信看了一遍又一遍,反复咀嚼着其中那些话,真是万般滋味一齐涌上心头。他在内心里一再检讨、追问自己:难道我真的做过什么,差点毁掉冯市长的大事?我需要正视什么错误、吸取什么教训呢?我怨天尤人了吗?我是在哪里跌倒、又应当从哪里再爬起来呢?

读着读着,黄一平自己都感觉有些疑惑、迷茫了。他相信,冯市长在写这封信时,一定也有同样的疑惑与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