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惊人之举(第6/7页)

可是让贾士贞始料不及的是,现在又冒出一个卫炳乾的事来,而且这事闹得越来越大,以至上升到刑事案件。他像火烧眉毛一样,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人对卫炳乾这样一个小人物要下这样的毒手?在人们的印象中,组织部门的工作,是围着领导意图转,考察干部也是老一套,不像公安部门,每一个案件都是惊心动魄的,紧张得连睡觉都要睁大双眼,哪里想到他这个市委组织部长面对的是重重矛盾和冲突,也卷入刀光剑影的激烈战斗中去。

直到深夜两点多钟,贾士贞才躺到床上,然而他却无半点睡意。这些天来的许多事情像潮水一样一浪又一浪地冲击着他。直到天快亮时他才强迫自己理了理头脑中的思绪。他决定把其他所有事情都推一推,当前必须要办的两件事,就是按既定方案准备市委组织部公选八名科长和卫炳乾问题的调查。

早上起床后,贾士贞用冷水冲了冲头,让一夜未眠、晕沉沉的头脑冷静一下,没等上班,便给鲁晓亮打了个电话,决定先见一下孟瑶兰。

据孟瑶兰说,卫炳乾是湖南人,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在大学入了党,毕业分配时作为选调生分配到西臾市,在基层锻炼了两年,又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西臾市委组织部,只是因为外乡人,对一些徇私舞弊的事看不惯,受到西臾当地干部的排挤,县区干部科和机关干部科联合起来,罗列了许多罪名,在当时的市委组织部长王仕良去中央党校学习三个月期间,把卫炳乾调出组织部。王仕良学习回来后,听说卫炳乾调出组织部,而且到下臾的一个乡当副乡长,觉得这样对待一个干部不妥当,心中虽有疑惑,但也无可奈何。不久王仕良调走了,卫炳乾的问题也就再也没有人过问了。贾士贞上任后,尤其是他微服私访和那三幅画的事在社会上、群众中传得沸沸扬扬,甚至把他传说得神奇而惊心动魄。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市委组织部长,在短时间内,便从市区传到县城又从县城转到农村,卫炳乾所到消息后,也就抱着一线希望给贾部长写过几封信,但是都石沉大海。贾士贞问那些信是不是通过邮局寄的,孟瑶兰点点头,他的心里突然咯噔了一下。这说明卫炳乾写给他的信都被人短了路,说明有人胆大包天,违反私人通信的有关法规,把写给他的信截走了,这不得不引起他高度的警觉。现在贾士贞才想到那封没有通过邮局,直接送到他办公室的卫炳乾的信。这个替卫炳乾送信的人是谁?他为何如此大胆?贾士贞越来越感到很难知道市委组织部里的那一张张面孔背后的内心再想些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贾士贞却没有问孟瑶兰那封没通过邮局的信是怎么放到组织部的。

见过孟瑶兰,贾士贞的心里多少有点底了,他再三交代鲁晓亮,一定要保证孟瑶兰的安全,一定要尽快找到卫炳乾。

现在贾士贞已经不像刚上任时那样雄心勃勃、跃跃欲试了,他不得不让自己的头脑复杂起来,重新审视、观察组织部的每一个人。

虽然贾士贞在省委组织部期间也遇到了很多艰难,发生了很多事,可是,都没有现在这样尖锐复杂。他真的没有想到,他当上了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了,还面临着如此大的困难。弄得不好,不光是自己犯错误的问题,还将造成一些人的人身安全问题。

通常人们认为,在组织部工作的人,只有服从,不能有任何自己的观点、看法,处处按照领导意图去办事,才能不断进步,到一定时候提拔调出组织部。显然卫炳乾不是这样的人。他在大学里,学习成绩优异,被选为选调生,又凭自己的实力考入市委组织部,和那些靠关系进入组织部的人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他看来,组织部的考察干部工作就像数学那样,连零点几的差错也不能有,他要准确地、真实地反映情况。是啊,他太书生气了,组织部门哪里需要你这样的才华,这样认真的人!是卫炳乾错了,还是组织选人选错了?自己作为市委组织部长又应该如何来看待卫炳乾事件?他的内心发生了激烈的冲撞。

贾士贞在省委组织部的成长过程,和卫炳乾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当初,他刚刚借调到省委组织部时,真是无法适应那种“指鹿为马”的工作。也不知惹怒了谁,几个月后,他不但没有调入省委组织部,反而把他退回乌城地委党校。那是他平生以来所受打击最为惨重的一次,可以说他万念俱灰。后来到底他又怎么重新调入省委组织部的,至今也没有人把事情的真实情况告诉他。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重回组织部后,却又因为不满当时的处长在干部考察材料上弄虚作假,惹怒了处长,把他晾了一年。吃一堑长一智,他学会了装聋作哑,得到了真经,在组织部必须做到“知道的不传,不知道的不打听”,在组织部工作只有服从,不可有个人见解。记得他在组织部的杂志上发表那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文章后,省委组织部许多人都在背后笑他是理论家。想到这里,贾士贞能理解,也就很同情卫炳乾了。他觉得组织部门一定要改变工作思路,绝不能把一个有见解、有能力、有个性、有才华的人培养成为“奴才”。要把组织部门的干部培养成敢讲真话、实话,办事认真,实事求是,又有真才实学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