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欲工其事,必先利其器(第2/19页)

“把总爷的茶,一定是好茶,我真的想尝尝。”胡不来说。

两人于是移身,到了王顺清的办公室。两人坐下来,一名汛兵要过来给他们沏茶,被王顺清赶了出去。王顺清亲自给胡不来倒上茶。

“胡师爷,请。”同样是叫胡师爷,这次的语气,却要恭敬得多。

胡不来知道已经达到了初步效果,喝了茶,便主动打开了话匣。他告诉王顺清,全国所有的汛把总,洪江汛把总是最肥的,这一点,并不是什么秘密,王顺清能在汛把总这个位置上一坐十几年,就连朝廷也能查到。正所谓物极必反,有些事,一定要见好就收。

王顺清暗吃一惊,难道古立德想赶自己走?如果真是如此,那自己就要和他斗上一斗。心里这样想,口里却不会说,而是问:“胡师爷的意思,莫不是建议我走?”

胡不来说:“这个,我不说,你自己想。”

王顺清又问:“古大人的意思?”

胡不来故意不说清楚,只是说:“古大人才来几天?他连东西南北都没有摸清楚呢。”

王顺清自然不是简单角色,他说:“那我就不明白了,我这个汛把总,是朝廷任命的,朝廷都没说叫我走,胡师爷的意思……”

“我可没有叫你走。”胡不来说,“再说了,现在这种情况,你就算想走,都走不了。”

“胡师爷把我说糊涂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做官,做的时间太长,一会儿又说我想走都走不了。”

“不是你想走都走不了,而是叫你走,你都不敢走。”胡不来说,“现在,境内出了土匪案,你如果走了,上面派个人来,你想想这洪江城,会是个什么情况?”

胡不来的话虽然直白,但王顺清听了,句句都是惊雷。莫不是古立德要从土匪案入手,搞倒乌孙贾?只要乌孙贾一倒,他这个汛把总,肯定就当到头了。不仅当到头,甚至连命都不一定能保得住。想到这一点,王顺清有一种胆寒的感觉。

转而一想,这样一句赶一句,自己实在是被动,不如变一种法子,王顺清道:“胡师爷前来,一定有所见教,有什么话,但请说明,我听着就是了。”

胡不来觉得火候差不多,也就不再掖着藏着,而是明言。他告诉王顺清,现今的形势特别,古大人初来,就算当地出了土匪,也与他关系不大。但是,上面一旦追究起来,王把总绝对是难辞其咎,甚至连乌孙大人都会受牵连。如果不幸再查出一点点经济上的不明不白,就成大事了。话说回来,古大人既然来了,肯定想创立一番事业,剿匪是最直接的一条路。洪江的土匪一旦被剿灭,王把总那时就是洪江的大英雄,朝廷一定会大加奖赏。借着那个机会,王大人加官晋爵,趁机离开洪江,正当其时。

王顺清听了胡不来这一番话,入情入理,句句都是实情。同时,他也知道,这一切,仅仅只是表面的,胡不来肯定还有别的用意。

“我明白了。”王顺清说,“古大人的意思,是希望我配合他剿匪。这个没问题,剿匪是我的职责所在。而且,洪江已经动了起来,民团已经成立,只要加以训练,就可以拉出去。”

听了这话,胡不来的心直往下沉。他还指望这个民团为自己赚一大笔钱,听说洪江民团已经建立,却与自己没什么关系,他知道自己来晚了一步,心中那个悔,简直没法形容。接着,胡不来想到,要想扭转此事,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打洋枪队的主意。提起洋枪队,王顺清就一把火:“别提洋枪队了,提起我就一把火。张祖仁仗着有几个臭钱,就不知道自己姓谁了。”

胡不来说:“你就这么借兵,人家自然不肯。既然不肯借,你可以租啊。”

“租兵?”王顺清觉得这个说法新鲜,问,“怎么租?”

胡不来说:“两种办法,一,租来一个兵多少钱。不过,这样租来的兵,恐怕出勤不出力。所以,第二个办法比较好,按打死打伤土匪的人数来定。比如说,打死打伤一个,付两百五十两银子。”

王顺清说:“两百五十两,会不会太贵了?”

胡不来说:“贵?两百五十两能谈下来,就不错了。一次剿匪行动,能打死多少个土匪?十个?二十个?你算算,他们能拿到多少银子?最多不过五千两。一次战斗,洋枪队如果能打死二十个土匪,你的队伍再一冲,至少杀死一百个。从此以后,土匪还敢往洪江来吗?早跑得没影了。”

王顺清迅速在心里算了一笔账。如果打死打伤一百个土匪,自己向洪江商户筹集两万两银子,问题不大。五千付给洋枪队,五千作为其他费用,自己还可以赚一万。不仅能赚钱,最重要的是,自己还赚了政绩,这笔生意,显然是可以做的。他问:“你认为,张祖仁会答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