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人生中场答卷(第2/4页)

也可能正是由于拥有过吉姆的那份爱,因为自己爱过而且还有爱,我成了一个不放弃的人。即使我患了晚期癌症,即使我成了一位直接的纳税人,我依然不能放弃自己的研究,我继续写文章、翻译书、写书。

大学的时候,我读过爱因斯坦在普朗克生日会上的演讲文章《探索的动机》,印象很深。爱因斯坦讲到,在科学的庙堂里有许多房舍,住在里面的人各式各样,而引导他们到那里去的动机也各不相同。有许多人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给了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智力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求生动活泼的经验和对他们自己雄心壮志的满足。在科学的庙堂里,还有许多人之所以把他们的脑力产物奉献在祭坛上,为的是纯粹功利的目的。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天上帝派来一位天使,天使会将以上两种人驱逐出去,尽管这两种人中有许多卓越的人物,他们对建筑科学庙堂有过很大的也许是主要的贡献,在许多情况下,天使也会觉得难以作出决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庙堂里只有被驱逐的那两种人,那么这座庙堂就不会存在,正如只有蔓草就不能称其为森林一样。因为,对于这些人来说,只要有机会,人类活动的任何领域都会去干,他们最终会成为工程师、官吏、商人还是科学家,完全取决于环境。

在爱因斯坦看来,哪些人是为天使所真正宠爱的人呢?

他们大多数是相当怪癖、沉默寡言和孤独的人,尽管有这些共同特点,他们又彼此不一样,不像被赶走的那些人那么彼此相似。究竟是什么把他们引到这座庙堂里来的呢?这是一个难题,不能笼统地用一句话来回答。首先,爱因斯坦同意叔本华所说的,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一个有修养的人总是渴望逃避个人生活,希望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这种愿望好比城市里的人渴望逃避喧嚣拥挤的环境,而到高山上去享受幽静的生活,在那里透过清寂而纯洁的空气,可以自由地眺望,陶醉于那似乎是为永恒而设计的宁静景色。

在爱因斯坦看来,叔本华描述了科学探索的消极动机,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积极的动机。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去做。这些人把世界体系及其构成作为他的感情生活的支点,以便由此找到他在个人经验的狭小范围里所不能找到的宁静和安定。

为什么我几乎长篇累牍地抄写了爱因斯坦的这段文字,翻来覆去地琢磨这段文字,这是因为我在患晚期癌症后,在作为文化公司的小老板自己养活自己和家庭的同时,我还进行着撰写、研究与翻译工作,出版了中文、德文近百万字,我也近百遍甚至近千遍地对照爱因斯坦的分类,自问过探索的动机,却没有给自己的动机找到一个单纯确切的答案。

活着是什么?怎样活着?

世界上的人活得很不同,活得天差地别吗?

活着是什么?

怎样活着?

以上这些问题在25岁出国留学之前我没有认真想过。

从我5岁记事开始,爸爸妈妈作为双职工的工资都是每月45元人民币,两个人的工资合起来每个月能买150斤猪肉。后来父母涨过一次工资,到我离开家乡去北京上大学时,两个人的工资合起来每个月能买200斤猪肉了。后来我出国了,父母退休了,他们告诉我,他们的退休工资合起来每个月还是能买200斤猪肉。小时候,隔壁邻居多是父母国有大单位里的同事,日子过得都差不多,很多人家里有台缝纫机,有一辆或者两辆自行车,后来有的人手腕上戴上了亮闪闪的手表,而买手表的钱都是省下来的,那些人家的孩子们早上吃的是用酱油泡的前一天的剩米饭,然后上学。我家也有一台缝纫机,逢年过节爸爸裁、妈妈缝,我有新衣服穿,但是我家没有自行车,父母每天走路上班,上班前妈妈每天早上给我吃泥鳅汤面或者鸡蛋汤面,然后我再去上学。我的父母手腕上没有亮闪闪的手表,但是家里买了一台留声机,不仅亮闪闪的,还能放唱片,孩子们都围到我家来听音乐。我考上了名牌大学,父母为我买了一块手表,我成了家里第一个戴手表的人。到了北京,我的大学同学都穿得差不多,用的也差不多……我上了大学又上研究生,所有的研究生都是拿国家每月几十元的奖学金,我觉得同学们过的日子也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