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凤凰 清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第5/7页)

帝后不和,慈禧一开始并不想插手,当年她插手同治内闱,逼得母子失和,同治早亡。如今她不想再犯这种错误,反正光绪已经按照她的意思选了叶赫那拉家的女子为皇后,那么她也不想硬逼光绪感情上也得喜欢她的这个侄女。侄女是用来促进她和光绪的母子感情的,若为侄女而伤了母子之情,在政治上岂不是得不偿失。她尽管也劝光绪多亲近皇后,但这也是站在自己娘家立场考虑。当然这时候,光绪还是很肯买她面子的,只是这种事儿,勉强个几次是可以的,勉强不了一辈子。

珍嫔姐妹也是慈禧亲手挑选的,珍嫔年轻美丽,活泼好学,很像她年轻的时候。慈禧刚开始很喜欢她,还亲自派人教习书画,教她如何讨好皇帝。珍嫔不负所望,很快得到光绪的宠爱,慈禧还特地为他们创造机会,她去颐和园避暑,还特地带走皇后和瑾嫔,让珍嫔和光绪留下独处。慈禧六十大寿,又将珍嫔晋封为珍妃。

慈禧的用意,是借珍妃的美貌,拉近她和光绪的关系,以用来进一步加强对光绪的控制。只可惜孩子们都要长大,而且长大了以后,都要自己飞翔。

光绪做了二十年的皇帝,事事都不操纵在他自己的手中,事事要听从太后训政,慈禧表面上还政,事实上重要政务一点也不撒手。而这个时候,国家内忧外患,列强蚕食,中日爆发甲午之战,中国惨败,失去了对台湾和澎湖列岛的控制权,主政的慈禧成为矛头所向——在此之前,她把海军的军费挪用去修颐和园,为自己庆祝六十大寿了。

国家不顺的时候,人们就有想换领导人的愿望,但慈禧权柄握得紧,于是人们把眼光投向光绪。而国事不顺,光绪也深感屈辱,军国大事都由慈禧独断,结果成了这个样子,但名义上的一国之主却是光绪。光绪不由得有“若是我做主肯定会怎么怎么地”的想法,而且他才是皇帝,名正言顺的一国之主。

心爱的女人珍妃也支持他,珍妃嫁给光绪这些年,虽然说受宠,却不免受隆裕的气。虽然说她是慈禧选进来的,可是光绪却是她的丈夫,她的感情也更偏向光绪,甚至于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如果光绪能够自己做主,他一定会封她为皇后。

人都有私心,隆裕毕竟是慈禧的亲侄女,她天天在慈禧面前告珍妃的状,慈禧虽然一开始比较偏向珍妃,但这种偏向是建立在利益算计上的,感情上她当然更偏向隆裕,时间长了,她也开始不喜欢珍妃了。何况光绪一天天长大,在处理政务上开始渐渐不完全顺她的意,这种时候,慈禧当然觉得是珍妃没有尽到笼络的职能——我给你机会了你没有做好我交待的任务,于是经常把珍妃叫进来骂一顿。

光绪开始积极地培养自己的班底,他借甲午海战的失利贬了李鸿章,用自己的老师翁同龢取代,进了军机处。珍妃的老师文廷式做了江南副主考,她的哥哥志锐做了礼部侍郎。一批新贵被提拔,在朝中形成帝党,和慈禧的后党开始分权夺位。

慈禧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光绪,现在是谁说了算。因为珍妃穿了一件珍珠衫,被慈禧借故打了一顿板子,说:“我都没有穿过这么贵重的衣服。”再降罪珍妃,将珍妃姐妹都降为贵人,并对帝党中人大加贬斥。

光绪慈禧过招第一回合,光绪败落,慈禧打一巴掌给颗糖,第二年又将珍妃姐妹恢复妃位,和光绪讲和。

慈禧自以为已经做得很和善,但在光绪和珍妃眼里却不一样,这事儿只能让他们看清了:老太太不下岗,他们虽然名为帝妃,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主宰。

这时候南海康有为出现了。对于中国面临的一切,许多人都在思考,尤其是读书人。国事不振,慈禧自然有责任,但又不完全是她的责任。清末就有人说:“都说老太太不行,可若是换个人,还不及老太太撑得住。”纵观整个世界,资本主义洋枪洋炮到处都是,封建帝制都如摧枯拉朽,纷纷崩塌,谁也逃不掉。要改变这一命运,封建帝制不灭,只怕不太可能。当然也有中立派,拿英国、日本君主立宪作例子,却不想英国皇室的权力经过大革命早已无多,日本天皇不掌权柄由幕府统治已经几百年了,但中国的帝制却是仍牢牢掌握在皇室手中,正常情况下,谁会把自己手里的权力让出来。

康有为认为中国应该学西方,学日本,推行君主立宪制度,这样想的人有一批,共同发起了“公车上书”。康有为寄希望于统治者,但慈禧手底下臣子太多,一个举人进不了她的法眼。康有为转投光绪,光绪正需要人手,更需要有一股能够从慈禧手中夺权的力量。

光绪二十四年,光绪帝采纳了康有为的建议,发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在短短一百零三天的时间里,光绪连发了二百多道谕旨,企图在一夜之间,在中国改头换面。治大国若烹小鲜,除非改朝换代,否则过度激进的改变,只会引起国家的动荡。光绪的变法,导致大量新党人员的上台,得罪了掌握国家中枢力量的既得利益层,令得不满变法之苦的官员们转而围拢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