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帘听政 宋真宗章献明肃皇后刘娥(第6/7页)

在这种情况下,刘娥实不必像吕雉、武则天那样,大开杀戒。但是她的野心,同样是存在的。在她当众扔下《武后临朝图》的时候,并不代表她从此放弃这个念头。天圣七年,刘娥借仁宗旨意颁布诏书,将太后生辰“长宁节”的礼仪升级到与皇帝生辰“乾元节”相同的程度,并且由天子上率群臣拜寿。同年,她发布《天圣令》,借律法加强自己一言九鼎的威望,自此宋代形成律法的开端,《天圣令》在宋代历史上的作用,如同唐太宗发布《贞观令》在唐代的作用。

之后,刘娥又下旨重修晋祠,等晋祠一完工大家一看,晋祠原来供奉的唐叔虞像进了角落里,正中大殿却是以刘娥本人为原型的圣母殿。明眼人一看就知,是仿唐武则天兴修卢舍那大佛一样,为自己修建神佛的人间化身,而为将来的称帝作好民间舆论。而晋祠所在的太原,正是刘娥名义上的父亲刘通的祖籍,亦可称为是“龙兴之地”。刘娥并为刘通及祖上七代封王封公,大兴陵墓如皇陵。

但是刘娥吃亏在母族一直很薄弱,她虽然身为至尊,但仍然不能掩盖她出身的寒微。她名义上唯一的亲人,就是带她上京的义兄刘美。刘美为人忠厚,虽然在真宋朝地位步步高升,但是却没有因此招来不好的评论,刘美活着的时候,曾经受刘娥之托去蜀中寻找她的亲人,但是始终没有找到任何真正意义上的亲人。虽然在寻找过程中冒出许多所谓的“刘氏族人”,大约也是同乡同村的一些同姓罢了,反正对于这些人,刘娥兴趣缺乏,既没有给他们任何一个人封官,也没有让任何一个人上京沾光。由此也可见,所谓的太原人祖父刘延庆、父亲刘通,更像是一种掩盖身份寒微的假象,因为刘娥从来也没有在太原找过亲人,而只在蜀中寻找。

但是就连这唯一的假哥哥刘美一家,也显得太薄弱了。刘美死于真宗去世的前一年,一生忠厚小心的刘美,在临死之前,将自己已经成人的两个儿女都许配给蜀中的普通富商之家,而不曾攀亲官宦之家。刘娥只得用力栽培刘美的长子刘从德,可惜刘从德却在这个关键时刻,才二十四岁就病死了,剩下年仅八岁的刘从广,实在派不上大用场。

当然办法是人想的,连不是姓刘的龚美也能变成她的亲哥哥刘美,要找几个愿意做皇太后娘家人的刘姓之人还不容易吗?刘娥看中了当时任龙图阁直学士的刘烨,他是真正的名门出身,族谱不但齐全而且家世显赫,整整十二代祖宗都是出仕为官的。刘娥立即召见刘烨,说要借族谱一观,是否有可能是亲族。当时刘娥建七庙立生祠弄得沸沸扬扬,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太后是很有心想效法武则天的。但是历代掌权的太后族人下场都不太美妙,若是普通人能够高攀皇家自然巴不得,但是刘烨本身已经家族显贵,他可不想为这一时的更上一层楼招来后祸无穷,闻听太后主动攀亲,吓得魂飞魄散,干脆直接晕倒,回到家里就上书请求下放出京。刘娥无可奈何,只得放过了他,将刘美的舅兄钱惟演一族大力提拔,并和皇室结亲。

天圣九年,大内发生火灾,崇德、长春、滋福、会庆、崇徽、天和、承明、延庆等八大殿虽然只是小部分殃及受损,但是刘娥却借此为由,在宫殿修复之后,将这些重要大殿的名字全部改掉,其中常朝大殿长春殿,也改成和唐武则天常朝大殿相同的殿名紫宸殿,并顺势将大内大部分重要的宫殿名和朝门名字统统改掉。大量改换宫殿之名很容易被视为将要改朝换代的前兆,这种举动令人大吃一惊,更叫人吃一惊的还在后头,刘娥下令要身着皇帝的冠冕去祭太庙。

尽管参知政事薛奎等人极力反对,但是一切还是都按照刘娥的意思进行了。

在此之前,仁宗的生母李氏因病去世了,刘娥在她临死前,册封其为宸妃。

明道二年(1033年)二月,刘娥如愿地穿着天子衮龙袍、头戴仪天冠,只是象征性地减掉了两三样装饰品,仍然以帝王的姿态步入太庙,行祭天初献之礼,皇太妃杨氏为亚献、仁宗皇后郭氏为终献者。仪式结束后,刘娥接受了群臣给自己上的尊号:“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这个冗长无比的尊号,亦是只有天子才能领受的。

但是就在太庙回来的路上,刘娥受了风寒,一病不起,次年就猝然去世了。临死前,她仍不放手权力,留下遗言让太妃杨氏继她为皇太后,继续临朝听政。杨太妃这个一辈子对刘娥忠心耿耿的后宫女子,虽然继位为太后,但她既没有刘娥的才干也没有刘娥的胆量,只得在群臣的反对下主动请辞。

刘娥之死,令得她的养子仁宗大为悲伤,数日痛哭不能上朝,这时候八王爷赵元俨闯入宫中。注意这位八王爷,并非民间传说中的赵德芳,因为赵德芳早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就去世了,这位赵元俨是太宗赵光义的第八个儿子,也是这时候仁宗活上世上的唯一叔伯辈亲人。赵元俨曾在真宗死后逗留宫中不走,企图重续“兄终弟及”的神话,但终于斗不过刘娥,数年来闭门不出。此时赵元俨进宫对仁宗说,刘娥并非仁宗生母。这个时候,仁宗才明白自己的身世,并因赵元俨的话对生母的死因产生怀疑,但在对自己的生母李宸妃开棺验尸之后,发现李宸妃尸体并未下葬,而是用水银保存完好,而且身穿皇后的服饰面目如生——一向追求完美的刘娥,早在宰相吕夷简的建议下,对自己的身后事作了完美的处理。仁宗跪倒刘娥灵前,叹“人言可畏”,自己险些错怪了养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