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佳境(第2/2页)

尾联“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暗用了一个典故,据唐人袁郊《甘泽谣》载,僧人圆观与书生李源友善,曾与李源相约在自己卒后十二年于杭州天竺寺相见。十二年后,李源如约来到寺前,遇到了一个牧童,疑是圆观的再世之身,见李源来,牧童口中作歌: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苏轼曾根据《甘泽谣》而写成《僧圆泽传》,但把“圆观”写成了“圆泽”。在这个故事里,牧童见到李源,赞赏李源的守信,复劝说李源没有必要伤感,人各有命,不必执着前缘,两人也没有再行细谈,就此离开,各自天涯。

这个典故用得很巧妙,李源和圆泽两人的身份分别是书生和僧人,对应的就是苏轼和文长老的身份,这就很切实了。今天很多人写诗作文,喜欢用典故以显示才学。但是典故是不能乱用的,要切合所叙述的内容才算得体,否则就成了堆砌——用典本来是希望能够为诗文增色,但堆砌就反而成了诗文的赘肉。

“得体”二字,非常重要,它考验的是作者的学养,这是基本功。得体的作品,表明作者的功底扎实,进而才能论思想。比如当代有些人热衷于写赋,铺张华丽,全文却不见一个押韵的地方,这暴露的是作者不明白“赋”这个体裁的基本要求:押韵。如此“赋”文,纵使写得如何洋洋洒洒,也是没有地基的大厦,是不足取的。

细看苏轼的《过永乐文长老已卒》,不只是典故的运用,还有词汇的遣使,都是非常得体的,如“鹤瘦”“云归”“弹指”“去来今”,都是佛家的词汇,匹配文长老的僧人身份。而在写法上,第一句“初惊鹤瘦不可识”,格律是“平平仄仄仄仄仄”,第五、六字处应该用平声,但用了仄声,这是七律所允许的拗句。而“三过门间老病死”(第五字应平而仄),“欲向钱塘访圆泽”(第五、六字平仄互换,属变格),也是规则允许范围内的拗句。本诗一拗再拗,极尽变格之能事,使全诗有种一以贯之的突破常格之思想。这也是一种“得体”。

传统学问有其门槛,不容许人率意而为。然而这些门槛并不会扼杀创造力,只要你稍经训练,就能掌握其中的规矩。迈过门槛之后,将有一片广阔的草原供你驰骋。譬如在诗这个文学体裁里,七律的要求是最严格的,但其中的规矩并未成为枷锁,譬如晚清诗家的一大成就即为七律,水平不让唐宋名家。

这首《过永乐文长老已卒》,被清人赵克宜赞为“意沉着而语流美”,是“七律佳境”。这是非常精辟的见解。此诗语言畅美,但内意沉着,确是七律精品,而为此诗带来分量的,则是里面的“沉着”之意。苏轼是一位有深忧的士人,或许是因为遭际蹭蹬的缘故,苏诗往往着意于表现出一种洒脱的意态,人们至今仍然乐道他的旷达。然而在苏轼的诗集中,还有像《过永乐文长老已卒》这般沉着的作品,它们更值得寓目,因为那是苏子生命最深处的声音。